个人简介
罗德诚,教授。1919年出生于四川省三台县。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按期转为正式党员。1944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七年制),同年获美国纽约州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母校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于1990年退休,返聘于2002年,继续门诊医疗服务至今。1981年他和邓长安教授应邀访美3个月,访问了6所大学医学院,交流了经验在美国全国医师学会第62届年会大会上介绍了我国医学教育概况。之后到加拿大温哥华市总医院进修超声心动图学6个月。他是本院心内科奠基人,1948年起,他为医科5年级学生讲授循环系统疾病及心电图学,并应用照相式电流计开展心电图诊断。1959年开展心冲图试验。1960年建立心导管室,他指导刘士铮医师用心导管通过缺损进入左心房,为我院心脏外科提供首例低温麻醉下的直视手术病人。1965年开展心向量的诊断工作。担任心内科硕士生导师(1979~1990)共培养硕士生15人。1953年5-10月,他任西南军区高山病防治临床组长以及1960年1-12月任四川省高山病防治研究组长和其他同志一起取得了有关防治高山病经验,并向两批驻高原解放军医务人员(1953年)传授了心电图学入门。1965-1966年先后被派参加对国家领导人(陈毅,贺龙,邓小平,刘少奇)临时保健工作。1969年12月至1970年11月在阿坝州参加克山病防治。 1980年经卫生部派遣到英国剑桥大学参加由美国洛克裴勒基金会主办的“国际临床流行病学讲习班”强化学习两周;之后他曾推荐多名医师经校院领导批准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正规学习临床流行病学,并于1983年和王觉生、刘正乐医师共同组建临流教研室,同年秋为临床研究生开设“临床科研设计”课,并授课。1984年3月至5月在我校组织了全国首届“临床流行病学培训班”并授课。曾担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临床心血管病杂志》,《临床内科杂志》,《四川医学院学报》,《四川医学》,《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华西医讯(现改为华西医学)》,《心血管病译文(现改为心血管病学进展)》等9种杂志编委,现仍任《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编委。 共发表论文40余篇。
内容简介
临床科研的根基在临床,从事临床科研是广大临床医务人员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又是他们治学成才的必经途径。但不少人视临床科研为畏途,有“门槛过高,难以入门”之叹。
本书选取近百篇知名期刊杂志和部分专著的临床研究论文,对其选题、构思、立法、写作特色或缺点,以及作者们的科学精神,不同寻常的过程或故事等,进行分析、评价,引导人们去游览临床科研大观园中异彩纷呈的奇异与美妙,探寻临床科研的成功跨越之路。全书以随笔形式介绍了数十种临床科研方法、类型及范例,均是可学、可用、可为人道。还提出了许多新颖而发人深省的思路或课题,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因此有较强的可读性=资料性、实用性,激励读者在临床实践、继续教育与终生学习以及临床科研这三大动力平台中去互动和创新。可供各级医院的医、护、药、技管理人员和医学院校高年级学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