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竺可桢,1890年生,浙江上虞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3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8年获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著有《中国气象概论》、《物候学》、《气象与农业相互关系》等。1974年2月7日逝世。
竺可桢留学回国后,在东南大学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1927年筹建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在全国布设了四十几个观测台站进行地面和高空观测,开始天气预报工作。
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他倡导“求是”校训,实行民主办学,提倡学术自由,使浙大在教育质量、学术研究和学校规模上都有长足的发展,崛起为中国著名大学之一,英国科学家赞誉为“东方剑桥”。
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领导并指导了我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制定、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工作。在物候学研究中有创造性的贡献。发表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论文,阐明了我国优厚的气候资源和开发利用的正确途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他还是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觉先行者。
内容简介
本卷收录竺可桢的外文论著59篇,其发表间跨越58年(1916—1973)。大部分为学术著作,包括部分中文论文的英文摘要。其中,英文56篇,俄3篇,英文论文大多为作者自撰,少数乃译自中文论文;俄文论文则由他人据作者撰写的稿翻译而成。英文论文,作者1918年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为首次全文发表。除个别早期的英文论文未有中译文外,其余大多皆已译成中文正式发表,入编于本书1—4卷。应指出,凡从中文著述译成外文者,作者都针对出版刊物的特点和读者对象及原文以后的研究进展,对文章作了较大的补充和修改,因此不宜简单地看是对原论文的翻译。有些文章,如关于二十八宿起源的论述,因应某些版社或学术会议的要求,中、英文本都曾多次发表而每次发表的内容往往有所变动。
在编辑、校对方面,只对出版文字中明显的拼写、标点或语法错误予以订正,凡不影响对文义了解者则不予校正和注释为尊重历史,地名、人名皆原文照录引用文献与注释的格式,亦仍其旧,编者不予统一处理。地名有历史变迁,今昔地名、人名的外文名亦有差异,希读者在阅读和引用时注意查核。
书循“存真”宗旨,力求保存竺可桢文稿历史原貌,有关本卷编订规则之大要,详见《第5卷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