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属于熟语的一种。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文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文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如以“泥菩萨过河”暗示“自身难保”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只说出前文,“歇”去后文,人们仍可领会并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一词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后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它富有极强的表现力而又幽默、诙谐、耐人寻味,常出现在现今的相声、小品中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主要在民间口头流传。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人们还继续使用。
歇后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识,是我们今天语言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