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王建六,1965年12月生蒙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副主任, 医学博士,妇产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1988-1991年攻读妇产科硕士研究生,1992-1995在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攻读妇产科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到河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工作。1998年作为学科骨干调入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工作至今,2002-2003年曾在瑞典皇家Karolinska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现兼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青年委员兼秘书,北京市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北京医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抗癌协会妇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妇科癌症学会会员,国际尿控学会会员。担任《中国妇产科临床》副主编,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常委,《中国医刊》,《实用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现代妇产科进展》等编委。《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国肿瘤临床》等杂志特邀审稿员,
本人自大学毕业至今20年,一直从事妇产科临床及科研工作。临床上,以妇科恶性肿瘤为重点,能够独立完成妇科疑难手术,如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等, 能够熟练进行宫腔镜诊断和治疗性手术等。对妇科恶性肿瘤的化疗和放疗也有一定的经验。近年来,紧跟国外学术发展动态,重点对女性盆底疾病进行了研究,开展了压力性尿失禁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改进和发展了盆底重建手术如后路IVS、SSLF以及MESH用于治疗POP等,该方面已达国内领先地位。2005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成立女性盆底学组,任副组长。在河南省工作期间,曾被评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青年岗位能手等。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期间,工作认真负责,尊师爱幼,关心病人,受到广泛好评。
科研方面,在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期间,对“卵巢癌雌、孕激素受体的临床生物学特性”及“卵巢癌的免疫诊断与治疗”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分别获得河南省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曾获卫生部优秀科技人才称号。承担和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卫生部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和北京大学985项目等,重点对子宫内膜癌发病分子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并获中华医学科技成果奖等。曾在瑞典皇家Karolinska大学分子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重点研究宫颈癌发病的分子机制,发表SCI收录文章4篇(累计影响因子15.98)。
教学方面:一直从事医学本科生的授课和实习教学以及妇产科进修医的带教工作,十几年来,累计带教学生近千人。并多次举办全国学习班,每年多次到全国各地讲课,普及和推广妇产科新知识和新技术。1998年获霍英东基金会教师奖。2001年被评为北京医科大学优秀教师,2002年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妇产科教学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全国妇产科中级职称、高级职称考试委员会委员等。
尽管本人从事妇产科临床及科研工作已20年,但深感自己的职业生涯刚刚开始,如果说取得了一些成绩,将归功于培养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事以及我深深爱护的病人。我也深感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将鞭策自己继续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做一位人民满意的医师。
内容简介
本书阐述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概念,将妇科泌尿学与后盆腔损伤性疾病统一起来。并详尽地介绍了盆底整体理论在盆底重建手术中的应用。还描述了新的术式,对过去几十年一贯采用的传统手术方式也进行了分析。
全书共分为11章,第1~2章介绍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展现状及整体理论。第3章主要介绍了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第4章重点介绍盆腔器官脱垂发病机制、术前病情评估、分期标准和手术治疗新观念、新的术式以及术后复发的处理;第5章主要介绍妇科肿瘤对盆底组织的损伤及处理:第6 ~10章分别介绍整体理论在盆底重建中的应用及补片和内镜技术在盆底重建中的应用;第11章专门介绍女性尿瘘和粪瘘的诊断与处理。
本书适合从事盆底疾病专业的妇产科医师、泌尿外科医师,以及妇产科高年资医师和研究生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