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康熙中,先五世祖韬叟,宦游江浙间,获交江阴夏先生。先生以名诸生贡于成均。既不得志,乃应大人先生之聘,辄祭酒帷幕中,遍历燕、晋、秦、陇,暇则登临山水,旷览中原之形势。继而假道黔、蜀,自湘浮汉,溯江而归。所历既富,于是发为文章,益有奇气,先生亦自负不凡,然首已斑矣。先五世祖以官事过禾中,邂逅水次,一见倾倒。旋吴之后,文宴过从,殆无虚日。先生亦幸订交于先祖,屏绝进取,一意著书。阅数载,出《野叟曝言》二十卷,以示先祖,始识先生之底蕴,于学无所不精,亟请付梓。先生辞曰:“士生盛世,不得以文章经济显于时,犹将以经济家之言,上鸣国家之盛,以与得志行道诸公相印证。是书托于有明,穷极宦官、权相、妖僧道之祸,言多不祥,非所以鸣盛也。”先祖颔之,因请为之评注。先生许可,乃乘便缮副本,藏诸箧中,先生不知也。先生既没,先祖解组归蜀,风雨之夕,出卷展读,如对亡友。尝谓曾祖光禄公曰:“尔曹识之,承夏先生之志,慎勿刊也。”自是什袭者又百有余年矣。乃今夏六月,余友程子白海上购得此书,以予好读奇书,持以相赠,不觉不诧。余友为述刊书之由,始知是书成于吴中书贾,而出之者,夏先生之后人也。然已缺失十一,不若吾家副本之全。余惟夏先生之为人,著述震海内,传世之文,当非一种。是书抒写愤懑,寄托深远,诚不得志于时者之言,故深自秘靳,而不欲问世。今则去先生之世已远,无所忌讳。其后嗣既出其书矣,徒以兵燹剥蚀,使海内才人,皆有抱残守缺之憾。则将以是书知先生,而不足以尽知先生,并无以知余祖与先生之交,及当日慎重勿刊之意矣。夫后世不以是知先生,先生亦不以是书见知,均之已矣。既以是知,而仍无异乎勿知,则亦非吾祖之所乐也。爰出全书以付余友,达诸海上之刊是书者,亟谋开雕,俾读者快睹其全,并述藏书之由,以告夏先生之达人,证二百年前之交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