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布和敖斯尔,蒙古族,1964年5月24日出生于内蒙古库伦旗。1987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信息系统(GIS)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1990—1992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水文地理和计量地理讲师;199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出站后任该所副研究员。1996—1997年,任香港城市大学物理与材料系高级研究助理(Senior Research Assistant);1998~1999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大学院地球环境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至今,作为日本首任地方自治体政府任期高级研究员,在北海道环境科学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
研究领域为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地球环境变化的区域模式:欧亚大陆水分与热量驱动下的植被变化的定量化;干旱区域土壤水分的分布和变迁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区域与全球环境变化下的候鸟栖息地的变化和候鸟迁移路线的卫星跟踪(ArgoS system J.亚洲内陆沙尘的发生、扩散以及全球气候影响的遥感研究:遥感和G IS的农林水产领域的产业化应用等。
主要承担课题和研究成果:
1996 1997年,主持中国博士后研究基金,研制开发了基于GIS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点域综合(point Generalization)模型。
1998-2000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基金,进行了基于季相与经度特征的中国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提出了我国南北间地表覆盖变化的绿波推移(green moving)规律和东西间森林到草原到荒漠景观生态演替定量化指标,用地表粗糙度(Surface roughness)来进行完全定量化实验。
1996年,参加香港政府基金,对米埔(MAIPo)湿地的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了重新规划,基于航空图像进行环境规划,解决了越冬鸟类栖息环境的拥挤状况。
1999—2000年,参加了中日合作项目一亚洲沙尘的发生、传输与全球气候的影响重大项目,任中方遥感子课题研究代表和整个项目的学术秘书。研究中求出了基于卫星遥感的亚洲内陆地表粗糙度指标,提出了沙尘发源地扬沙机制和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的相关关系。
2000—2001年,作为东京大学的客座研究员,参加东亚季风区域候鸟栖息地环境变化与候鸟迁移的卫星跟踪研究项目,提出了候鸟迁移与周围植物叶绿素季节变化的相关关系,具体指出候鸟迁移时间和迁移路线与周围环境叶绿素变化的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延迟规律。
2001年至今,作为日本首任地方自治体政府任期高级研究员,在北海道环境科学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主持北海道道厅政府重点领域特别资助项目一遥感在农林水产资源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前景。该计划引起日本国内各方的关注。本人作为项目首席专家得到了当时的北海道知事的会见。日本很多新闻媒体上都进行了相关报道,如日本全国版的读卖新闻和经济新闻、北海道新闻、日中新闻等。目前任日本航空宇宙研究开发机构之REsTEc的环境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东京大学共同研究员、美国空间学会(cOSPAR)的助理会员等。
内容简介
本文涉及两个内容,一个是“全球变化区域模式”的研究(1992~1995年),本研究是博士生导师陈述彭先生的指导和全面支持下选择题目和完成内容的。当时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全球与区域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的各种反应和反馈动力学相关关系,利用GIS技术叠加分析过去的环境数据和现在的地表面数据,从而得到结论全球循环在区域上的反映和区域人类活动的模式。人类在全球变化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区域持续发展模式直接关系到区域或全球环境的循环变化,即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也存在着复杂、非线性的相关。本文选择华北平原,并主要对平原上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进行了半定量研究。本书还有一个内容是我博士后研究——基于季相(seasonaltemporal)和经度(longtutinalspatial)特征的中国陆地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1995~1997年)。本研究是博士后导师刘纪远先生的全面支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青年基金的资助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