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樊星,1957年生于武汉。祖籍河北邢台。文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德国特利尔大学客座教授。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世纪末文化思潮史》《别了,20世纪》《当代文学与多维文化》《当代文学新视野讲演录》等书。
内容简介
也许是因为一批弘扬“主旋律”的影视作品的热播(例如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产生的“轰动效应”)唤起了出版人的历史记忆,使他们推出了那些“红色经典”。而“红色经典”出版以后在舆论界引起的热烈反响又促成了一批根据那些“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的热播(例如电视剧《铁道游击队》《红旗谱》《林海雪原》《沙家浜》等的相当不错的收视率)。就这样,在影视人和出版人的互动下,“红色经典”再度走红。虽然在文化格局已经多元化的今天,“红色经典”的再度走红也很难重现当年大红大紫、洛阳纸贵的盛况,但不管怎么说,它能够重返当代人的文化生活,本身就耐人寻味。
所谓“红色经典”,一般指的是一批产生于革命年代的文学作品,以“三红一创”(《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以及《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山乡巨变》《林海雪原》《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欧阳海之歌》等长篇小说为代表。这些作品,以记录革命战争历史和农村土地改革与合作化运动为题材,以讴歌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兵英雄形象为主旋律,曾经风靡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鼓舞了整整两代人的革命热情。而当那个暴风骤雨的年代已经烟消云散以后,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产生的世俗化浪潮高涨的今天,“红色经典”的悄然回归又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