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吴晗(1909~1969年),字辰伯, 原名吴春晗,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浙江省义乌人。1927年秋考入杭州浙江大学。1930年,经燕京大学教授顾颉刚介绍,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中日文编考部任馆员。1931年初,写成《胡应麟年谱》。时任教于国立北京大学的胡适因此举荐吴晗为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工读生,专攻明史。求学期间,吴晗写下《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四十余篇文章,于史学界崭露头角。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讲授明史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应聘到云南大学任教授,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8月,吴晗回到北平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北平解放后,吴晗以副军代表身份参与接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并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其间,主持改绘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标点《资治通鉴》,以及发掘明十三陵(定陵)等工作。1959年9月,发表《论海瑞》、《海瑞骂皇帝》等文章,提倡敢讲真话的精神。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之后,吴晗和邓拓、廖沫沙以“吴南星”为笔名,在《前线》杂志发表《三家村札记》专栏,歌颂光明、匡正时弊。1968年3月,因历史剧《海瑞罢官》,吴晗被捕入狱,翌年10月被迫害致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吴晗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内容简介
“说起吴晗,现在更多人回忆起的是《海瑞罢官》,围绕这个剧本发生的评论最终引燃一场十年的野火。但从专业角度说,更具代表性的显然不是《海瑞罢官》,而是《朱元璋传》。对于吴晗来说,他的《朱元璋传》既有自己的不满在前,又有领袖的指点在后,跨度长达二十余年,先后四易其稿。吴晗《朱元璋传》的四个版本诞生于中国现代史上的三个重要阶段:第一版写于抗战局势仍然恶劣的1943年,第二版写于内战的连天烽火中(1949年),后两版则写于意识形态钳制越来越紧密的年代(1954年、1965年)。后两版之间差别不大”,“《朱元璋传》不断修改始终围绕着几个关键点,就是对朱元璋的评价、对农民起义的评价以及对元末明初政权更迭、社会变迁的定性分析”,“《朱元璋传》版本变迁的历程,也是对这种悲剧性的一个侧面展示。”(李贤哲)在目前存世的几个版本中,1949年版(即本版)相对真实地表达了吴晗本人的观点,较少政治介入,有其独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