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费孝通(1910.11~2005.4)生于江苏吴江县城。1920年入振华女校(今苏州第十中学)。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0年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联合国接受1988年“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年接受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
内容简介
认识中国社会,是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要旨。作者打破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学科界限,把二者通了家,并形成了具有个人风格、体现中国学派的社会研究方法。“到实地去”,“从实求知”,既是费孝通的学术实践方向,又是其社会研究的基本方法论。费孝通不唯书、不唯洋,也不唯师、不唯派,接受了功能主义的积极内涵,把它作为认识社会的工具,并在社会研究的实践中创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功能主义方法论。
本书分“社会调查自白”、“社会研究的意义”、“社会研究的方法”、“社会研究个案的书前书后”四个部分,比较系统地辑录了作者社会研究的代表性文章。作者开展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如“亲密接触”的实地调查、社区分析、类型比较法、历史的考察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关系、理论工作与实际工作者合作、回到实践中去等,在本书中都有生动的阐述。作者在步入学术研究殿堂时断言的“有效的社会建设只有建筑在社会学的研究上”的命题,既指明了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更包含了社会学工作者科学地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全书夹叙夹议,文笔生动,可读性强,富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