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葛兆强,男,1966年生,山东青岛人,汉族,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高级经济师。曾任招商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现为招商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广东金融学会理事,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发展理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近年来,在《财贸经济》、《金融研究》,以及《金融时报》、《经济参考报》、《上海证券报》等期刊、报纸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导论》等专著。研究成果曾获中国金融学会第五届优秀论文三等奖、陕西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深圳市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金融青年论坛一等奖(2000年、2001年)、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第五届优秀论文一等奖、广东省金融学会优秀金融科研成果二等奖(第三届、第四届)和其他省部级成果奖二十余项。
内容简介
与一般企业一样,追求成长是商业银行的本质目标。但是,商业银行的行业属性及其社会功能和地位,决定了它的成长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微观问题,而且是事关一国经济、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宏观问题。一国的崛起和经济的长期稳定与繁荣,不仅需要培养一大批世界级的企业,更需要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持续成长力的商业银行。本书对商业银行成长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成长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基于中国经济转轨的现实背景,对中国商业银行成长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对如何推进中国商业银行持续成长提出了若干建议。
本书认为,商业银行成长是一个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的有机演进过程。商业银行成长既包括业务规模(如存款余额、贷款余额、资产总额、负债总额、票据贴现余额、债券投资余额、会计结算量等)和财务状况(中间业务收入、利息收入等)等数量指标的增加,也包括银行业务结构、经营机制、管理体制、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市场影响力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改善和提高。从理论上讲,商业银行成长是一个规模扩展与结构转换互动的渐进过程,其间要经历较长时期和多阶段的变革,会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市场竞争、资本约束、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经营制度、金融创新、信息技术、银行家、企业文化、金融生态环境等因素都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成长边界、成长速度和成长质量。一般而言,银行成长有三种战略可以选择:依靠内部资源,实现自然成长;通过收购兼并,实现并购成长;通过战略联盟,实现跨组织成长。至于选择何种成长战略模式,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成长阶段和自己拥有的战略资源能力以及所处的生态环境加以灵活选择。不过,无论选择何种成长模式,是否具有持续成长性是评判优劣的关键标准,而观察一家银行的成长性,不仅要看数字指标及其变化速度,更要看这些指标背后的诸如管理水平、公司治理机制和企业文化等深层次的标准。
本书由一个主报告和11个子报告组成。
主报告对商业银行成长的内涵和机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该部分构成本书的基础。主报告首先对企业成长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理论界定,对企业成长理论及其历史演变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梳理,并深入分析了商业银行成长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了商业银行成长的机理,论述了市场竞争、资本约束、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经营制度、金融创新、信息技术、银行家、企业文化、金融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商业银行成长的影响。主报告还对商业银行成长的边界和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设计了一个评价银行成长的三维结构。最后,分析了最近五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成长状况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指出国内商业银行要实现持续成长,就必须要积极推进发展战略创新、经营战略创新、管理技术战略创新和人才战略创新。
11个子报告是对主报告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围绕商业银行成长这个主题分别从制度(资本约束、公司治理、管理素质、经营制度、战略管理、金融创新)、技术(信息技术)和文化(银行家、企业文化)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了商业银行成长的内部决定因素及其内在机理,从金融生态和金融监管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商业银行成长的外部因素及其机理。最后,从银行并购角度就商业银行成长的路径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