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标准修改采用ISO 4647:1982《硫化橡胶与纤维帘线静态粘合强度的测定 H抽出法》(英文版)。
本标准代替GB/T 2942—1991《硫化橡胶与织物粘合强度的测定 H抽出法》。
本标准与ISO 4647:1982相比,主要的技术差异及原因如下:
——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了“ISO 5893 橡胶与塑料拉伸、曲挠及压缩试验机(恒速)技术性能”。使测试仪器符合该标准的技术要求。
——在5.1模具中,将“试样由厚度为Y/2的胶条,放到间距为Z,宽度为C的两个模腔中硫化制备。”改为“试样由厚度为Y/2的胶条,放到间距为Z,宽度为X的两个模腔中硫化制备。”以便和模具图中的标示保持一致。
——在5.2中“帘线张力可通过在每根帘线的一端悬挂50g±1g的重锤获得,并在把模具放到平板硫化机中加压硫化前去掉。”改为“帘线张力可通过在每根帘线的一端悬挂一定质量的重锤获得。重锤可以是钩型或设计成一个能夹住帘线的夹具,通常为50g±1g。把模具放到平板硫化机中加压硫化,硫化结束后去掉重锤。”避免在加压硫化前去掉张力装置而导致帘线收缩跑偏和弯曲。
——将5.3中的“5.3测试仪器,符合测试仪器检定的要求。在测试过程中提供准确的力值,夹持器应以规定的恒定速度100 mm/min±10 mm/min移动。”改为“仪器检定符合ISO 5893的要求。测量力值符合ISO 5893中规定的2级精度。夹持器应以规定的恒定速度100 mm/min±10 mm/min移动。”使测试仪器符合该当前的技术要求。
——删除了5.4中的图5所示的一种试样夹持器。因为国内未使用这种试样夹持器。
——在6.1试样尺寸中,考虑到国内多数使用帘线埋入宽度为10.0 mm、厚度为10.0 mm或宽度为5 mm、厚度为3.2 mm的测试试样,将“标准试样应是由一定长度的帘线埋在宽度为6.4 mm、厚度为3.2 mm的胶条中而成。”更改为“试样应是由一定长度的帘线埋在宽度为6.4 mm、厚度为3.2 mm的胶条中而成。也可选用帘线埋入宽度为10.0 mm、厚度为10.0 mm或宽度为5 mm、厚度为3.2 mm的胶料中。但是,不同埋入长度的试样所得到的试验结果没有可比性。”
——删除了ISO 4647:1982中6.2.4中关于使用预制模的规定;因为在硫化过程中,国内很少使用预制模。
——“将模具放到已预热到硫化温度的平板硫化机中,从帘线上去掉张力装置。调节压力使模具表面的压力达到最小压力3.5 MPa进行硫化。硫化到规定时间后,立即从模具中取出样品,并
在室温下冷却。”改为“将模具放到已预热到硫化温度的平板硫化机中,调节压力,使模具表面最小压力达到3.5 MPa进行硫化。硫化到规定时间后,从帘线上去掉张力装置,立即从模具中取出样品,并在室温下冷却。”和5.2保持一致。
——增加了“硫化后的样品不应有缺胶、气泡、帘线压扁和损伤等缺陷”。避免样品的缺陷影响结果测试。
——第11章结果表示中增加“并计算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第12章试验报告中删除了“夹持器类型”,和5.4保持一致。
——增加了附录A,本标准与ISO 4647:1982章条编号对照表。
——原附录A改为附录B“硅橡胶覆面隔条的制备”。
本标准与GB/T 2942—1991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
——增加了前言;
——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删除了GB 527和GB 6038,增加了ISO 5893(见第2章);
——增加了图2和图3的模具示意图及图3所示的两种试样制备方法(见5.1);
——增加了夹持器示意图的注(1991年版的图2;本版的图4);
——将“对于提供0.4g±0.01 N帘线张力的装置,可在制备试样时,在每根帘线的一端悬挂50 g±
1g的重锤达到。并在把模具放到平板硫化机中进行硫化前再把重锤去掉。”改为“帘线张力可通过在每根帘线的一端悬挂一定质量的重锤获得。重锤可以是钩型或设计成一个能夹住帘线的夹具,通常为50g±1g。把模具放到平板硫化机中加压硫化,硫化结束后去掉重锤。”(见5.2);
——将“标准试样应是由一定长度的帘线埋在宽度为6.4 mm、厚度为3.2 mm的胶条中而成。”更改为“试样应是由一定长度的帘线埋在宽度为6.4 mm、厚度为3.2 mm的胶条中而成。也可但是,不同埋入长度的试样所得到的试验结果没有可比性。”(见6.1);
——删除了“当试验中发生帘线尚未抽出而先断裂时,该试样作废”的规定(1991年版的11.2);
——增加了附录A。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