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社会发展迟滞、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最大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下发了有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涉农“一号文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民增收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正确处理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关系,维护农村社会安定乃至全国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均表明,转型时期的政府比市场机制较完善的政府承担着更多的责任。财政政策是政府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在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以农村公共品供给理论为基础,从我国基层财政和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入手,论证了基层财政与农民增收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从基层财政的角度来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基层财政政策及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
具体来说,本书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七部分:
第一部分,公平与效率:“三农”与农民增收的经济学本质解析。本部分阐述了我国“三农”的实质是我国特殊国情所强化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就相继解决了农业和农村问题。从公平的角度来分析,农民与其他市场参与主体在参与市场起点处于不公平的地位,而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规则的不公平以及初次分配的不公平进一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旨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再分配也因制度的不完善加剧了这种不公平的状况,使得农业、农村、农民的弱势地位没有改善反而进一步强化。从效率的角度来分析,由于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未能得到满足,使得整体经济效率低下,导致农业发展困难、农村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低下并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第二部分,政府与市场:基层政权与财政职能定位。本部分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品理论、我国农村公共品的需求与供给,指出在促进农民增收中政府应发挥支持、保护、协调和引导作用,各级政府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应科学界定各自的职能,合理划分事权、财权,并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中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
第三部分,历史与现实:基层财政与农民收入考察。本部分分析了我国基层财政的困境与成因,认为我国基层财政之所以日渐困顿、问题丛生,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经济运行质量水平低,基层财力增长原动力不足;财政体制不合理,基层财权与事权不统一;财政转移支付路径不科学,财政公共服务化程度较低;收支矛盾日益凸显,基层财政风险过大;基层行政成本过高,使基层财政成为“吃饭财政”。进而分析了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并从经济质量和效益、支农政策、市场环境、体制和人口质量等方面探析了农民增收的梗阻。
第四部分,收入与支出:基层财政与农民增收关联实证分析。本部分以宁波、长沙和西安三地所属区县为样本,采用1997—2006年的农业“五税”收入和涉农支出占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比重来分析基层财政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趋势关系,并对其进行评述。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农业科研、农村教育和农业灌溉投资可以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经营的土地面积和经营费用支出以及农产品价格的上升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而从当前我国农村的现实来看,政府增加在基层财政涉农支出方面的投资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最佳选择。
第五部分,政治与经济:深化农村改革的路径选择。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必须深化农村政治与经济改革。一方面要推进农村基层政权改革,巩固和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建议合并乡镇,精简机构;适当地减少政府行政级次,规范财权划分。另一方面,要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三化”建设。建议增强农产品竞争力,走市场化道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走产业化道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走城镇化道路。
第六部分,比较与借鉴:国外解决农村问题的做法及启示。本部分考察了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典型做法,并总结了一些有价值的成功经验:长远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发展产业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科技进步与精神提升相结合;加强保障与增加收入相结合。
第七部分,政策与建议:基层财政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思考。在上述理论阐述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本部分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基层财政政策及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化解公共分配城乡二元结构;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实施统一城乡税制;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营造农民增收的外部环境;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规范各种财政补贴行为;整合政府支农财力资源,探索增加农业支出的新机制;建立社会保障等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