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图书详细信息 推荐图书 | 最新书评
国家成长的财政逻辑--近现代中国财政转型与政治发展

作者:刘守刚 著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个人简介
刘守刚,男,汉族,江苏省建湖县人,1971年4月生。先后就读于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分别获得经济学士、法学博士学位。后在复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同当代政治。曾任职于君安证券公司,同泰君安证券公司,现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财政学理论、公共生产理论,两方立宪土义史、当代中同政治。出版专著两种:《中国公共生产探源与政策选择》,上海财经人学出版社,2003年版;《丙方立宪主义的历史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曾住《管理世界》、《财经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财政是国家的生命线,财政制度是国家权力运行的重要通道,财政的收支和管理活动是国家权力运行的重要表现。现代国家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基础上以公共权力为核心的共同体,在财政收支和管理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现代国家制度,就是现代财政制度,也就是公共财政制度。人类生存的共同体从传统国家转为现代国家,财政也同时从传统财政转向现代财政。财政的转型,就是在财政收入、支出和管理等领域,国家权力运行向现代化方向转变。财政转型是国家转型的一个部分,但在某些时候、某些环节上,财政转型却可能先于国家转型,并为国家转型提供推动力量。
与西方世界相比,中国的国家转型显得曲折而特别,对此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关注与研究。本书的主题是将中国财政转型与国家成长结合起来,以财政史料为基础,通过中国财政转型过程研究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意义和逻辑。
本书将以西欧的历史经验为参照背景,以中国帝制时期的财政为起点,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诸方面,探讨晚清民国以来中国财政所发生的三次转型,并特别详细地研究1978年后中国财政的转型,以最终概括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财政逻辑。
本书将以时间为线索,来梳理财政领域重大变革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以重大事件为分期标志,来分析其中蕴涵的权力运行方式的变化以及国家成长的规律性。根据时间线索和事件标志,本书的框架结构大体安排如下:
导论部分,交代本书的基本概念、理论背景和基本逻辑。
第一章概述传统帝国体系的财政基础,说明其财政方面的权力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晚清民国时期中国近现代国家的转型及其财政特征。
第二章阐述1949年后新中国国家构建活动中社会基础的变化,以及在这样的基础上家财型财政的兴起,并探讨随着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家财型财政的衰落,在1978年后探索类型转向。
第三章主要探讨1983—1992年间国家和社会关系在财政方面的变化,即国家通过财政契约,创造了社会与国家分离的条件与基础,社会因此成长,以其财力供养国家,财政也从“家财型”逐步向“公财型”转换。
第四章描述1993年后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公财型财政在中国不断成熟,表现为政府收入来源与支出责任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其中体现了国家社会基础的变化(公共性增强)与责任范围的转换(服务性提高)。
第五章重点探讨1993年后财政制度在上下级政府分工(分税制)和管理方式(预算制度)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以及体现出的国家制度理性化的发展。
第六章总结中国的财政转型特别是1978年后的财政转型及其特点,指出其中蕴涵的现代国家成长的意义,概括中国国家成长的财政逻辑。
附录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财政视野对西欧现代国家成长所作的透视,第二部分是对1949年后中国财政理论的演进所作的回顾。这两个部分是对本书正文的知识补充或背景交代。
发表书评
本书标签
为此书添加标签:(多个标签用空格分隔)
图书购买信息
请对此书作出评价
请您登录后为此书评分



目前还没有人对此书评分
新书快递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