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09年全国语文高考共有18套试题,按照新旧课标下考试大纲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这18套试题分为两大类:一大类为适用传统教材地区的试题,简称传统试题;另一大类为适用新教材地区的试题,简称新试题。我们将这18套试题综合起来看,高考现代文阅读,在命题上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体现了考试大纲的精神,尤其遵守着大纲中考试内容部分的具体要求。下面我们将从题型特点、文本特点和能力特点三个方面阐述。
1.题型特点。在试题形式上出现了选考内容和客观题进入大阅读中这两种变化。在新课标试题中有选考内容,选考试题要求考生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大题中任选其一。文学类文本以散文和小说为主,实用类文本以传记和新闻为主。两大题文本长度、试题数量、难度及分数都大体一致。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山东卷、广东卷、福建卷、辽宁卷和江苏卷共6套都是二选一的选做形式。其他的12套试题在现代文阅读方面都是只出一大题,给定一个文本和固定试题,按要求完成即可。这种两大文本阅读任选其一的选考形式,是新课标试题在形式方面的特点之一。
五选二的多选客观试题进人大阅读中,同时主观简答题的形式也出现在小阅读中。在2009年的新试题中,必考部分中的现代文阅读(小阅读)除了信息筛选(对应客观试题)外,还有其他方面的理解分析及综合能力内容(对应主观试题),在选考部分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仍有信息筛选(对应客观试题)。主客观试题在同一文本阅读中同时出现,交替考核。如2009年广东卷的小阅读《自由和科学》中的12和13题为客观题,14和15题为主观简答题,2009年福建卷的三、四大题共有三篇文章,每类文本阅读都有主客观试题出现。这种情况也是2009年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命题变化之一。在传统试题中,尤其是全国卷,连续四五年都将全部试题分为两卷,第一卷是四选一的单选式客观题,而小阅读就在其中;第二卷全是简答的主观题,大阅读在其中。分卷将主客观试题分开,泾渭分明。虽然有些省份试题也有在大阅读中保留五选二的多选客观题,如北京卷和上海卷,但毕竟不是主流,更多省份的传统试题,还是与全国卷保持一致。
新课标试题之所以出现这些命题形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考试大纲的要求。新课标卷的考试大纲在考试内容部分明确提出“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大纲改变了,试题形式也就随之改变,或者说命题形式的变化正是体现了大纲的要求。
2.文本特点。在传统试题中,小阅读文本较为集中在新知识类文章上,有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这些文本大都是新近出现的科研成果,并常常以新闻时事的方式出现;大阅读文本较为集中在散文和小说方面。新课标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分为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两大块。必考部分的阅读文本为论述类文章,在2009年的6套新试题中,必考部分的阅读文本全为社会科学类文章,如《“断桥”考》(山东卷)、《自由与科学》(广东卷)、《文质论》(辽宁卷)等。选考部分的文本有二,其一是文学类的散文和小说,有必要提及的是小说出现的数量在增多;其二是实用类的传记和新闻。传记多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评传,也包括少量的外国传记,传记有叙有评、叙评结合,具有较强的论说性,篇幅虽不长,但条理极清。新闻类文本出现过的有电视节目的人物访谈录,论题明确,答语中逻辑严密、结构严谨。2009年新试题中出现过的这些人物传记和新闻访谈,逻辑思辨性很强,所论述的内容,都较高远深刻,具有纵深的理论色彩。如山东卷中的访谈录文本,杨澜对余光中提了四个话题:家乡概念、创作原因、诗歌评价和语言发展。其中的家乡和创作话题中暗含爱国的政治因素,创作和语言谈话中包含着大学中文专业的写作理论和语言学概论等知识。
命题在文本上的这些特点,表面上看是受到新课标考试大纲的影响,其根本则是由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决定的。
3.能力特点。传统的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部分中,把阅读能力分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层级,下设了9条具体的能力要求。这三个层级和9条要求,近四五年来几乎没有变化,所以传统试题在现代文阅读这一块也相对稳定。但在新课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的试题与传统试卷相比较,变化较大且很明显,较突出地体现着新课标卷考试大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