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谢京秋,1938年生于江西南昌市,祖籍江西宜春市。16岁获江二届美展二等奖,作品见于报刊。21岁为辽宁美术出版社创作连环画至60岁,累计为各出版社创作连环画,年画作品约50余套件。作品4次入选全国美术展览,一次获省三等奖,一次获全国一等奖(套书、合作)。并获全国连环画工作荣誉奖、全国优秀编辑奖等。
上世纪80年代末起从事中国画创作,题材多为牧童水牛、古代仕女,历史人物。作品先后在日本、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展出并为众多人士购藏。
《国画家》、《中国花鸟》、《中国书画报》、《辽宁画报》、《美术大观》、《沈阳日报》、《沈阳晚报》、《华商晨报》、香港《收藏家》杂志、《辽宁电视台》、《沈阳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均作过专题介绍与报导。
出版有《谢京秋国画集》、《水墨手记法》等著作。
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学会名誉理事、辽宁铁领昌图画院名誉院长、历任辽宁美术出版社创作员、编辑、副编审。
内容简介
约六千年前,当我们的先民进入农耕时代起,牛,作为六畜之一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群“经”之首的《周易》就有“乾为马,坤为牛”的叙述。把牛作为厚德载物、负重致远的象征。春秋时《礼记·月令》中记载周代的习俗说,冬末官府祭鬼,作土牛,送寒气以迎春。后世改为立春日举行,所作土牛叫“春牛”。及近现代历书开篇多以“春牛图”为首,以示一年之歉丰。“牺牲”一词均为“牛”旁,是由古代祭祀天神的贡品名词而演变为献身精神的动词。有史以来,牛的形象人们赋予了众多的人文内涵,作为勤劳奉献的"形象大使"是当之无愧的,它与今天所提倡的公民道德精神又何其吻合!
在我国长期的农业社会发展进程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牛与人相依相伴,它既是生产的工具,又是人的朋友,加之它性情温顺,忍辱负重,与人们生命进程中某些际遇有许多共通之处。感时溅泪,望月思乡,故而历代众多的文人墨客,官宦士人多有诗歌辞赋述及牛的。唐柳宗元写有《牛赋》其中有“日耕百亩……输入官仓,己不适口……皮角见用,肩尻莫保”的句子。宋朝的李纲有“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的感喟。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自比“孺子牛”的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座右铭为世人所传抄。著名诗人郭沫若则赞水牛为“国兽”,作有《水牛赞》的长诗。其中有“(你)坚毅、雄浑、无私……你角大如虹,腹大如海,脚踏实地而神游天外。”的颂扬。
牛的形象早在远古的岩画中即有表现,及商代的青铜器中出观了造型精美的牛兽。以干支纪年的历法中十二地支的动物形象中牛对应于丑位而占一席之地。及汉代,许多画像石刻中多有表观,甚至在精美的银具中用牛的形象作成灯具。以牛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自魏晋以来更是屡见不鲜,历代都有高手出观。如唐代的戴嵩、韩混,宋代的阎次平,元代的杜本,明代的许道,清代的杨晋。及近现代的任伯年、齐白石、刘海粟、徐悲鸿、;番天寿等名家都有以牛为题材的画作出现。已故著名画家李可染更以“师牛堂”作其书斋名,牛的作品为其画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另外,历代民间工艺品,剪纸、绣品、陶艺、布饰……皆有牛的形象:牛除了作为勤劳奉献的“形象大使”外,它还是年丰人乐、怡然恬适的田园风光的体现。词语中常用白勺“牛劲”、“牛气”、“牛势”则又是人们坚韧不拔、努力进取的精神表征。中国绘画素有哲学属性与文学属性的特点,我们多了解一些有关牛的知识对于升华情感,触发刨作激情是有所借鉴的,这也是中国绘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特征之一,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
以笔墨为表现语言的水墨画艺术是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绘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分雅俗,深深植根于中国广大人群中,受到人们的欢迎。本书所述及的技法、理意是基于这种认识的。作者希望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找出一套自己的表现程序,丰富和发扬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