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侯家驹毕生致力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他写作这本通史专著,先后费时达11个年头之久,足见用力之勤。他有六大观点:一,先人求生存、求发展的冲动和动机,构成经济史发展、演变的推动力量;二,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人口土地比例的此消彼长变化决定经济周期循环;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其运行成本的高低决定政治分合周期循环;四,古代皇家官僚行政举措之善恶与政治的统一或多元有密切关系,换言之,与当时的政经竞争形势有关;五,古代皇家官府与民众始终处于博弈之中,限制与反限制的较量此起彼伏,皇家官府多处主动,民众则以隐瞒(如隐瞒耕地面积和户口)和回避,当然也有反抗来应对;六,古代中国参与国际化利弊互见,主动参与,利多于弊,被动参与,弊多于利,如康乾盛世,人口剧增,如果当时不是引进高产粮食作物(如玉米、红薯),人地比例压力势将压跨社会. 不论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大一统也并非一无是处,大一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外部经济与一般均衡经济,也可以降低明显的与不明显的制度成本,大一统也完全有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而非阻力。但中国古代的大一统,如秦汉、隋唐、元明清,却有相当部分时间影响了经济结构,造成了中国的治乱恶性循环。反倒是在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时期,各地诸侯有动力有意愿多施善政,为人民创造相对宽松的生活、就业环境,并想方设法吸引境外民众,类似于如今的招商引资和吸引外来劳动力。作者似乎较乐观,他说,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世俗主义已经具备,大多数人民群众都想得到发展,平等主义也有很大进步,国家主义也日益彰显,中国的大国地位更趋巩固,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一买一卖都能影响价格的升降,中国若举措得当,可以更多地享用大国红利。而中华民族要真正实现伟大复兴,就非得走出三峡古老水道,融入全球化的海洋,完成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协调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