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不厚,两百五十页左右的书稿,暗红透黑的封面,差不多一点五倍的行间距,间或配一张勉强还看的清大概摸样的黑白照片,一些有的我觉得大名鼎 鼎,有的我觉得比较陌生的名字一字排开,整齐的犹如早上七点刚刚码好的豆腐:建力宝、科龙、华晨、顺弛……这些企业,我当然一个都没进过。论理,这又是本 不管看不看都与我的人生完全没有关系的书。我朝九晚五,吃干捞稀,规律的犹如秋天躲在树洞里贮存粮食的松鼠,这种日子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可以有时间真正 了解柴米香,可以有时间真正赏得肌肤暖,可以有时间慢慢窥视自己心里那盏忽明忽暗的鬼火……但有时候我也期待着看一些我所无法体验到的故事,未必是要用别 人的人生来丈量我自己的所有,我只是想知道而已,想知道这些和我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的其他人类的生活、思维和行事方法。
都是已经过去好几年的事情,但是放在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中来看,它就像发生在眼前。可以说,宏观调控和一个刚好奔波在苏州-南京列车上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几乎毫 无瓜葛,可是朋友口中却不断提及,那时GDP开始成为普通民众都会挂在口头的词,而苏州作为GDP的绝对明星,几个异常关心城建和区域经济的苏州朋友又常 谈及轨道交通、机场选址之类的事,那年头又出现了新一轮高校新校区扩建的苗头,所以,中央领导视察如火如荼的长三角是必然。然后,“铁本事件”成了标志, 政府的一声喝令,让一个人的钢铁梦就此终止,而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却就此开始,“两只手”中的“一只手”狠狠地紧抓了一下。
今天,它已经成为历史,已经成为记载在书中的案例。读到这一章的时候,有种历史和现实交错的感觉,想来,08年的很多事马上也就将成为日后书里的记载。然而,之所以还是想写点什么,却是因为另一种情绪,同情。
《铁本:钢铁之死》给我的这种感觉最深。这十九个案例里,有的是视民众为蠢蛋、一意孤行、无视商业规则的投机分子,也有的是胆 识过人、谋略深远甚至能力挽狂澜的企业家,虽也有为李经纬离开健力宝的悲怆、潘宁离开科龙的可惜而扼腕,却没有看完“铁本”一文的深深叹息,这里面还有为 那只手也许因“法不责众”而“挑软柿子捏”的一丝忿闷。
世界上还能有什么悲伤,值得这些人大哭大喊,无法释怀?世界上还有什么遗憾,会让这些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我看着他们,在最辉煌的时刻,无端挨了一 闷棍,说根基不佳也好,说体制有误也好,说性格决定命运也好……总之他们被一个既看不见,又一时无法理解从何来而的力量抛之局外,不出几年,他们所创下的 大好河山,眼睁睁地化为废墟。
从后往前看,为了挽回败局,也许是个人都可以提出一二三四这样头头是道的办法;就好比我们分析别人失败的恋情,都觉得自己好似一个情圣。当初 只要……就不会……断不至于……这些造句由无用的看客说出来更觉事态无常,失败的惨烈也许就是这样,你有一万零一种可以做的更好的臆想,但在现实中只能闭 口不谈,拂袖而去。
我最喜欢里面描写科龙衰败前的一段文字:潘宁离开科龙后,尽管日后风波不断,他却再也没有对这家倾注了毕生心血的企业说过一句话。每年清明,他必由国外归乡扫墓,然后又悄然出境,几乎与科龙旧人再无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