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曾经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我们常常是把它与“八股文”联系在一起,而对于科举考试的印象则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大概都是缘于那个因为中举而发疯的范进,或者鲁迅笔下的那个向人卖弄“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的孔乙已。
其实,比起奴隶社会的世袭制、比起汉代的察孝廉制度、比起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科举考试在那个时代是最公平的一种制度了。因此,有人称,当前世界上普遍实行的通过考试录用官员的制度,就是从这一制度演变而来的。孙中山就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源溯流,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中国过去的。”这一制度,在当时不仅缓和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而且选拔了真正的人才,或许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维持数千年之久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的重要原因。
从唐以后的历代王朝,不论是汉人掌权,还是少数民族当政,无一不采用这一方法来选拔各级官员,维持统治。但这一制度,也经由各个朝代的“加工”而变得日益僵化,成为后人批判的对象。
《明清进士录》(潘荣胜 主编,中华书局,2006-03-01)向我详细介绍了中国最后两个王朝——明朝和清朝,所有通过科举的最高级考试——殿试后,所录取的前三名的进士名录。从这些已经成为历史陈迹的人名,我们就可以大致推断出当时的社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