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由于备受洋人的欺侮,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改变这一落后挨打的现状,把眼光放在了海外那些先进的机器设备、先进的管理经验上,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是因为没有坚船利炮。因此,在清廷那些还算头脑有些清醒的官僚的主持之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滴血运动。即使到今天我们仍然无法否认,他们的这一举动给中国带来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业发展的启蒙。当时的清朝北洋水师也曾经号称亚洲最强大的海军。
然而,当时那些洋务派人物,诸如李鸿章、张之洞之类的,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再加上在搞洋务活动的时候又总是夹着那么一点私心(比如李就把北洋水务当成了看家的自留地)。尽管表面上看盐类威风八面,却只是绣花枕头,“甲午海战”一役,号称亚洲最强大的北洋水务即被中国人看不起的小日本给打得一败涂地,并从此基本上失去了战斗力。
其实,当时中国与列强们相比,差的不仅仅是枪炮这些硬实力,或者说,枪炮只是表面现象。差的是优越的制度与先进的文化这些软实力。这一点曾经做过多年公使的洋务运动主力之一的郭嵩焘已经看到了。郭曾经说过:“虽使尧舜生于今日,必急取泰西之法推而行之,不能一日之缓也。”这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超前的认识,可惜却不为清廷及“有识之士”们所认可。否则也不会仅仅只知道造枪炮了。
《洋务先知——郭嵩焘》(孟泽 著,凤凰出版社,2009-04-01)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这位滴血运动的先知那不平凡的一生,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