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人生奇迹是建立在其资质平平的基础上的。其一生成就,基本可以概括为基于资质平平而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孜孜不倦的结果。其中,有两次影响其一生的重大自我调整,实现了其人生的两次重要转折。
第一次转折,从碌碌无为到立志高远。
三十岁之前的曾国藩,其人生目标也只是功名富贵,光宗耀祖。在高中进士又点了翰林之后的那一段日子,曾国藩并未脱俗。在自己看来,就是庸俗之极,十分无聊。主要的问题有四个:一是浮。坐不住,爱热闹。那一段的生活基本就是相互吃请,看戏,看女人,闲谈,但看书却少,自定的功课也难以完成。二是傲。进士及第之后可谓一马平川,十分顺利,不免少年得志,恃才傲物,而且脾气火爆。三是伪。言不由衷,语涉虚伪,自矜自夸。四是色。老父亲临走时就此委婉提醒过,他自己也意识到,如对朋友之妻妾有“邪视”,还有些“纵欲”的问题。
但可贵的是,他能自省,照此下去,肯定荒废。因而在三十岁的时候,曾国藩感到再也不能这样活,于是立下大志,要“学作圣人”。为了自己的脱胎换骨,他树立了远大的志向,而且坚定不移,义无反顾,走出了一条让人惊叹的自我完善之路。当然自我完善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其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反复、失败、挫折甚至是倒退。但他总是能在挫折中不断修正,不断成长,终于取得了让后世敬仰的成就。
第二次转折,从四处碰壁到豁然开朗。
这次的转折发生在1857年。此时的曾国藩正在经历人生最为痛苦的时刻之一,他在起兵以来处处受制于人的情况下,以回家为父亲“丁忧”为名,不待朝廷批准,即愤然撂了挑子,离营回家,又上书说不给地方行政权就不出来,结果朝廷顺水推舟,让他安心在家“丁忧”。一时之间,朝廷上下,甚至湘军内外,皆对他一片非议之声。恰恰此时,太平天国经历内乱后似乎有迅速覆灭的迹象,曾国藩有可能就此赶不上这大好的立功时机,数年出兵的努力可能白废。其痛苦之情可以想像,于是曾家上下顿时因他的痛苦陷入鸡犬不宁,他的无名怒火经常暴发,谁都要挨他的训斥。
在这样的痛苦中,曾国藩开始了反思。这就是要相对地看待个人的成败,用更大的维度来判断得失的价值,而不能像以前那样执着于功名。如果把心胸放大到宇宙世界层面,则人间小小荣辱风波不值得一提。在此顿悟之时,天机再次降临,太平天国二度兴盛,朝廷的直系军队全部败亡,只好请曾国藩重新出山。而此番出山,曾国藩的为人处事,在外界看来收敛了许多,似乎多了些圆滑世故,多了些宽容放纵,但却换来了一致好评。于是骤登高位,军事节节胜利,遂成千古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