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个社会问题争论四起,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有过几次大的争论,第一次是1980年到1984年,围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展开。第二次是1989年到1992年,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展开。而本书全景式梳理了中国第三次改革争论的始末。
第三次改革争论始自2004年夏天,郎咸平的演讲《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利用国企改制机会大肆窃取国有资产的行为进行质疑和责问,此举引起了“郎顾之争”。之后,在媒体的追问下,经济学家打破“集体失语”的缄默状态,并且一发不可收拾,论争很快扩大到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等几乎所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社会学家、法学家也不断地加入到论争的队伍中。老百姓通过网络从头至尾直接参与了这次大讨论,这也是第三次论争的新特点。
本书作者马国川是《中国改革》的资深记者,对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声音有宏观把握,也有微观的敏感触觉。这是一本改革备忘录,作者对2004年到2006年中国经济改革的大局与大事的详尽描述视角开阔;这也是一本新闻纪事,作者的记者身份让本书具备了新闻文体的诸多优秀元素,具有时效性和可读性。书名为“大碰撞”,但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各种声音碰撞激荡的展现上,而是根据不同人物的不同观点各自成篇。每场争论以个人的出场开始,不同的个人经历和生命体验,让争论的声音客观又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有了故事,有了主角,内容也就更耐咀嚼。
阅读本书,可以在声音碰撞的缝隙中窥见改革正当时的路径和方向。
文:汪炜
出处:文汇读书周报 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