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上看,中国的市场化体制改革,似乎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各自坚持的分配制度给综合了起来,在新的统一体中实现了它们对立的并存。然而,这却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虚名”与多种分配方式遮掩下以按资分配为主干的“真实”的并存。这种“名”、“实”的此消彼长,把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得越来越大。
按理说,我们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那么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也必须分到较大的份额。只有这样,也才能使这个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名实”相符。我们的体制改革做到了没有?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低份额分配、贫富差距的越拉越大、财富积累的两极化加剧,就是一个个铁的证据。这样的分配现状,还怎能再说自己的体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现有财富的分配数据能支持你的这种说法吗?如果不是厚颜无耻的话,又怎好意思在自己的民众面前高谈阔论这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中国特色呢!
是什么把这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传统名存实亡了起来?资改派的伎俩有二:一是把克拉克的分配理论引进到中国的这种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体制改革之中,为资本、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扫清观念性障碍。二是鼓噪市场初次分配的效率,为资本、管理等要素主导企业内部分配扫清体制性障碍。它们的这种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为旨归的理论鼓噪,让那些被自己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搞得焦头烂额,而苦苦寻求出路的改革者们信以为真。对这种市场化改革的信奉,让中国的改革者们第一次地把这种对市场初次分配效率的考量摆到了保障社会公平的前面,并把自己的这种做法称之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说是这样说的,可实际上做的却是一切都让道于这种“效率”的优先。至于这种公平的兼顾,只不过当作一个坚守社会主义传统的招牌来扛着,以支撑起自己的社会主义“门面”而已。如果有人怀疑中国的这种改革已滑向了资本主义的轨道,这些改革者们就会扛出这个招牌和公有制、按劳分配占主体的论调,澄清是非,糊弄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