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每个人口袋里的钱都是有数的,经济学上叫做预算约束,即使像比尔•盖茨或者沃伦•巴菲特这样的超级富豪,也要受到金钱有限的约束。因此如何花好手中的每一元钱,甚至一分钱,就成了我们生活中思索的一件大事,当然也是经济学关心的一件大事,只不过经济学上,把这件事叫做消费者消费选择的效用最大化,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把这件事叫做算计。
上街或者到网上买东西的时候,我们通常都要货比三家。到超市买牛奶,我们会在货架前徘徊,一会儿看看品牌,掂量掂量分量,盘算着性价比,看哪一种商品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实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最少的钱买最满意的东西”。表面看上去,经济学上的消费选择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与我们日常的这种算计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二者并不完全一样。
经济理论上的效用最大化原则,针对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商品选择,而且这两种商品往往还具有相互替代性;而现实生活中,选择往往针对的是一种商品,比如选择牛奶,且即使同时购买两种商品,这两种商品也不会相互替代。因此,经济学上的效用最大化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适用,这也说明理性人的假设条件确实难以满足,但这并不妨碍该原则在经济学上的重要性。事实上,经济学上的很多问题,都是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如博弈问题、宏观经济学上的跨期消费选择问题等。
和消费者最优选择密切相关的另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消费者剩余。什么是消费者剩余呢?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个概念比较接近?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他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取决于这一单位商品的效用(即边际效用)。由于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也是逐步下降的。但是,消费者在购买时是按照实际的市场价格支付的,这样一来,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点市场价格之间,就产生了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