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日本经济的实用册子
评《失去的二十年》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进入衰退,社会也进入了“失去”的状态,持续到本书成稿的2009年,刚好20年。真正了解自己的,应该是自己了;日本经济增长停滞不前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日本人最清楚了。这本《失去的二十年》分析了经济政策、公司管理、创新、不平等等原因,试图揭示日本失去的20年中的最关键原因,并通过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日本当前的问题并不是收入水平的高低,而是日本长期的社会停滞导致人们渐渐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他们对未来深感不安,这种不安感在不断扩散。哀莫大于心死,日本的经济停滞并不可怕,可怕的日本人对未来丧失了信心。
在我们的印象中,日本是一个很大的经济体,上个世纪8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鼎盛时期,即使是在“失去”的年头,日本的企业管理、经济规模仍然不容小觑。“对标”这个词就是当时美国人为了学习日本经济的成功经验,以日本企业为标杆进行公司改革的。后来进入90年代,由于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升值造成日本经济受挫;信息革命的开始,很多美国企业又重新占据技术和创新的制高点,日本企业开始走下坡路,等等。在这本《失去的二十年》中,作者也讲到了很多我们不为所知的真相,日本是一个管理大师辈出的国度,但仍无法阻止经济的衰退;日本的科技创新也处于世界领先,但他们缺少的是将这些科技创新应用到实际中的管理人物,诸如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等管理大家已经成为了历史;日本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短期性,导致了经济无法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而对于正式员工的过度保护,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是人为加大了员工之间的差距,引发了员工的不满。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30多年来经济体系中同样出现了一些问题;2012年是中国反思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年头,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更关心的是从日本的“失去的二十年”学到什么。中日经济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很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就是从日本引进的,日本的正式员工、外聘员工和派遣员工和中国《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的用工体制几乎一样,而日本的“年功序列”与中国的“论资排辈”又有异曲同工之处。看完这本《失去的二十年》,我们可以为近年来中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坚定庆幸,也希望经济改革能在科技创新、科技运用以及员工制度等方面能更深入一步,以免重蹈日本的覆辙。
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关于日本的经济背景知识以及有关经济增长的常识,读起来有点拗口。作者提出的“working poor”、“green mailers”和“社畜”、“僵尸银行”等诸多用语,都是我第一次见到用来形容经济现象的一些词汇,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