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经济的停滞从“失去的十年”演化为“失去的二十年”,而且目前依然看不到振兴的迹象,也许还要演化为“失去的三十年”,此情此景,日本怎能不着急,不焦虑。这些年,不仅日本自己在沉痛反思和积极求变,世界也在广泛关注和积极研究。然而,就在日本反思未定之际,中国的发展也面临发展的转型和增速的减慢等现实问题,看看日本曾经走过的发展之路,在日本的反思中反思中国的发展,也十分必要。
关键还在培育潜在增长率,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因为在作者看来,决定经济增长的根本在于潜在增长率,反映的是长期的经济走向,由资本、劳动的投入量与生产率决定。政府的所有政策,只能让经济增长率接近潜在增长率,而不可能超越潜在增长率。但无情的事实是,日本的潜在增长率一直在下降,表现为资本的外流、少子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和劳动生产率的低下。说来让人难以置信,日本的劳动生产率还低于“欧猪国家”之一意大利。作者分析道,日本的制造业生产率没有较大变化,但服务业生产率一直在下降,尤其是公共服务部门,一直处于负增长。
关于这一点,作者进一步解释到,由于在经济转型上的犹豫,日本迟迟不能从制造业王国的大梦中觉醒,在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进程中落伍,导致制造业竞争力下降,产业空心化,国内制造业向外转移,劳动岗位减少,劳动力只能转向效率低下的服务业。所以,日本经济目前的病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已经有专家警告,日本再不及时果断的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将面临衰退的风险,然而这一转变并没有及时实施,错失良机。
回过头看,日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其实是传统产业结构的最后辉煌,日本只是发展到了模仿大国,却始终没有实现持久的创新体制。日本产业的革命,只是达到了第2.5代产业的层次,是对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与知识集约型的制造业相匹配,却无法适应信息化产业的需求。现在,中国经济也走到了这个阶段,如果还不能从制造业大国迅速向创新型国家转型,则中国经济有可能重蹈日本覆辙。而这一转型,已经迫在眉睫,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