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渴望做自己。
同时,我们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显然,这是一对矛盾。
在我看来,这是每个人生命的头号矛盾。
或者,你会说,你只要自己认可自己就OK了。但这是真的吗?当你登上世界的颠峰时,却无人分享,无人喝彩,那种滋味,你能想像能体会吗?
一个朋友在我博客上留言说,他登一座山,到了山顶,却发现没有什么瑰丽的景色,那一刻,他好像悟出了什么,从山上下来后,就给一个女孩打电话,说他爱她。
这种感受,不难体会吧。
不必说颠峰,你只须问问自己:你可曾保守住过任何一个秘密吗?
是不是,每当有了一个重要的体验,或有了一个秘密,你都渴望有一个聆听的对象。
这个聆听对象,或者是牧师、心理医生,也或者是亲朋好友,还可以是一个物品。
譬如,电影《花样年华》中,最后梁朝伟对着一个树洞一诉衷肠。
说这些,只是想强调一点:我们无时不刻都活在关系中,我们都渴望得到关系对方的认可,渴望能与对方分享彼此。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就会感觉,生如同死。
然而,如果我们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一个巨大的问题就会产生:我们可能会失去自己。
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大多数人也有过爱与被爱的经历。
但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关系越亲密,我们就越渴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对方的身上。
那时,我们就是在摧毁对方的真实存在。
反过来也一样,别人也在对我们做同样的事情。
一切关系中都包含着这一点。
也就是说,这世界上,我们都在互相强加,强加的时候,我们还会说,我爱你,所以才这样对你。
因为这样的说法,一切人际关系就是成了一团迷雾:我们以爱的名义彼此强加,而当我们自觉比自觉地按照别人的意志去行动时,我们便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说,以人为本。
这个著名词汇的更准确的意思其实是“以我为本”,即“我”自己才是我的人生的选择者和判断者。
马斯洛强调自我实现,而与马斯洛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旗手的罗杰斯则强调“成为自己”。
这两者是同一个含义,其意思是,当一个人自己为自己的一切做选择时,他便是在做自己,便是成为自己,便是自我实现。
这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
因为,关系所制造的迷雾淹没了我们,我们的内心深处,藏着太多的别人的意志。
尤其是,父母的意志,权威的意志,以及圣人的意志……
想成为自己,就必须斟破关系的迷雾,破除掉别人强加于自己的意志。
这就是我这本书的主要目的。
这本书中的系列文章《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可以视为我的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入门文章。如果你渴望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亲密关系,看清楚普通的人际关系,这一系列文章一定会帮到你。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相信这一系列文章也会让你看破很多迷雾。
除了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外,我们也须看到,我们的意志本身也常是一团迷雾。
譬如,为什么“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这是因为,我们太爱自己的意志。如果意志得不到实现,我们便会执著在这个意志上,于是,那些“得不到”的,便成了我们无比重视的事物了。
这也引来另一个奥秘:如果想让一个人对你好,便请他帮你一个忙。
这是因为,多数时候,我们看似是在爱别人,但其实首先是在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对一个人付出越多,那么我们就会越在乎他,但其实在乎的不过是自己的意志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因好人多在付出。那么,在一个关系里,对方既然只是得到而没付出,他自然就不在乎这个关系了。
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后,也可以去编织更多的迷雾,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看破意志的虚妄后,也可以去利用这一虚妄,给自己追求更多的利益。
但更重要的是,只有看破关系的迷雾,也看破意志的虚妄后,我们才能看到彼此的真实存在,才能做到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