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兴胜,十三朝都会,洛阳自古繁华。连亘窈窕,廊庑绮丽,寺署十万人家。。。。。。
对于佛国圣地,一直以为遍布的只是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中国的佛教,因为世俗化比较近,又深受儒道的影响,基本上成为城郊野外的点缀,振兴旅游业的支柱而已。古代早就有: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样的典故,说明我们国家古代,也似乎受佛教影响,讲经说禅的氛围颇为浓厚,不过可能主要集中在南朝而已,读过这本《净土上的烽烟——洛阳珈蓝记》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佛都,竟然在北朝的洛阳,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寺院在这里兴建,是“南朝”的三倍之多。
而这本书如果只是宣传古代洛阳的寺庙数量,以彰显我们古代也有很多信佛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就太过小看本书的价值了,事实上,这本与郦道元的《水经注》、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并称为我国北朝时期的三部杰作的作品价值远远超越了现代宗教的意义,而是一部足以让所有洛阳人值得骄傲的奇书。
本书是北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炫之重游洛阳,追忆迁都前洛阳的繁华虔诚,概况历史变迁而写作的一部笔记类作品。全书共五卷,按地域分为洛阳的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记述佛寺七十馀处。按照北魏佛教的盛衰为线索,以洛阳比较著名的数十座寺庙为纲,先写寺庙因何而建、地理方位及建筑风格等基本情况,再写相关人物、史事、传说、逸闻等。看似追忆当年洛阳的佛学昌盛,其实是作者利用春秋笔法,借回忆佛寺建筑,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历史和社会风俗人情,再现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轶闻如此等等,是一部难得的国学经典。读这本书,至少可以读出三个味道:
极具魅力的地理建筑书
和上古地理作品《山海经》不同,这本书记录的是北魏时代洛阳城的种种建筑,作者把洛阳城的都城建制、街坊市道、园林府邸、寺庙建筑通过自己的一支笔描绘的栩栩如生。
对于官宦园第,作者不惜耗费笔墨,把当时官宦豪门园中的格局风格、景致装潢一一罗列,彰显那个时代豪门的穷奢极欲,同时又点出这些庄园后来舍宅为寺,既呼应了“珈蓝”的书名,又给人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种惘然隔世的感慨。
对于寺庙浮屠,描写的更是真实细致,作者先从城内永宁寺开始,从当时洛阳劫后余生的四百二十一座寺庙中,按照“大珈蓝”的标准,精选了六十几所加以描写,作者力陈其构造之美,事迹之奇,充分体现出当时北魏这个佛教之都的雄伟壮丽。比如书中记载的永宁寺千尺佛塔,换算成公制大约280米高,几乎接近当今埃菲尔铁搭的高度,在一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将是怎样雄伟的存在!若非这本书记载下来当初的盛况,谁又能想象得出这“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的盛景!?
春秋笔法的史学纪实作品
作者成书时,正是北魏即将灭亡,高氏家族准备篡位的时候。作者借记录洛阳珈蓝寺庙,将那一段历史中的贤君佞臣就此定格在纸上,虽然身处风口浪尖,不得不采用迂回曲折的春秋笔法进行描写,但毕竟保留了那一段特殊历史时段的珍贵史料。作者借描写寺庙的前世今生,把一个个曾经或不可一世,或兢兢业业,或励精图治的历史人物,描写的生动形象,还原了那一段珍贵的史实。作者之所以写这本书,就是自己重返故都(当时魏朝已经迁都邺城14年),看到当年百万人口的故都经过战火摧残,已经残破不堪,满目疮痍,想着国内佞人遍布的黑暗,为了不让洛阳这座瑰丽的都市像五胡乱华时候一样悲剧埋藏在黑暗中,才决定用文字把洛阳记录下来,并控诉毁灭这城市的诸多罪魁祸首们,因为奸邪当政,不得不借助记录珈蓝寺庙为幌子来记录历史。这种带着手铐跳舞的写作手法,值得当代人好好学习。
精妙绝伦的文化传承体现
自从晋朝衣冠南渡,中华历史文化重心便已经逐渐南移,南京、杭州一带成为当时和历史上认为人文荟萃的地方,而北方则被认为已经是被胡人占据的一片文化荒漠。这本《洛阳珈蓝记》的出现,有力的回击了北方已经沦落成蛮夷之地的说法。在北魏孝文帝的中国化政策影响下,洛阳作为北魏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其繁华昌盛,不逊于南方。本书记录地理和历史相互辉映,隔空转换,笔法纯熟,文字优美流畅,明朝毛晋评价这本书说“妙笔葩芬,奇异清恃”即便是1500年后的今天,依然在国学文化经典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书中作者杨衒之也一再强调北方才是文化正统的观点,一方面在介绍洛阳风情建筑的时候,详细介绍其历史掌故,强调其正朔地位,引古证今,为的就是加强北魏建筑的历史厚重,暗示北魏继承了前朝的传统。对于南北之争的辩论,作者还记录了当时陈庆之和杨元慎的一次辩论,将南北之争上升到了一定高度:
“江左假息,僻居一隅。地多湿蛰,攒育虫蚁,壃土瘴疠,蛙黾共穴,人鸟同群。短发之君,无杼首之貌;文身之民, 禀蕞陋之质。浮於三江,棹於五湖。礼乐所不沾,宪章弗能革。虽复秦馀汉罪,杂以华音,复闽、楚难言,不可改变。虽立君臣,上慢下暴。是以刘劭杀父於前,休龙於后,见逆人伦,禽兽不异。加以山阴请婿卖夫,朋淫於家,不顾讥笑。卿沐其遗风,未沾礼化,所谓阳翟之民,不知瘿之为丑。我魏膺箓受图,定鼎嵩洛, 五山为镇,四海为家。移风易俗之典,与五帝而并迹;礼乐宪章之盛,凌百王而独高。宜卿鱼鳖之徒,慕义来朝,饮我池水,啄我稻粱;何为不逊,以至於此?”庆之等见元慎清词雅句,纵横奔发,杜口流汗,合声不言。。。。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褒衣博带,被及秣陵。
这段文字应该算得上继诸葛亮舌战群儒之后又一场极为精彩的辩论了。即便是现在看起来,也比当今的各种地域歧视贴精彩的多,缜密的多,也文雅的多。只是很遗憾的证明我们文化中自古以来就存在地域歧视,传承千年,实在一时难以彻底改变。
这本《净土上的烽烟——洛阳珈蓝记》是台湾线装书局出版的58本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中的一本,是我看过的这套丛书的第二十八本作品,也是给我带来较大震撼的一本,因为其他作品即便没有读过,也大多是敬仰大名的经典,唯有这本书,刚刚看到书名的时候甚至都不明白珈蓝是什么意思,读完之后才知道其中的精彩,只是因为自己的水平层次太低,“其中妙处,难与君说”了。著名的歌手周杰伦有一首《烟花易冷》正是根据《洛阳珈蓝记》的故事展开的,那佛塔林立,转瞬成空的刹那,唱出了对历史沧桑、兴衰无常的追问:
繁华声 遁入空门 折煞了世人
梦偏冷 辗转一生 情债又几本
如你默认 生死枯等
枯等一圈 又一圈的 年轮
浮图塔 断了几层 断了谁的魂
痛直奔 一盏残灯 倾塌的山门
容我再等 历史转身
等酒香醇 等你弹 一曲古筝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缘份落地生根是 我们
听青春 迎来笑声 羡煞许多人
那史册 温柔不肯 下笔都太狠
烟花易冷 人事易分
而你在问 我是否还 认真
千年后 累世情深 还有谁在等
而青史 岂能不真 魏书洛阳城
如你在跟 前世过门
跟着红尘 跟随我 浪迹一生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缘份落地生根是 我们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
雨纷纷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缘份落地生根是 我们
缘份落地生根是 我们
伽蓝寺听雨声盼 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