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还是大买家,什么时候能成为航天大国.
今年是国际航空工业风云变幻的一年。空客公司最近刚刚向新加坡航空公司交付了第一架A380客机,而波音公司的787梦幻客机公开亮相后不久便被迫宣布至少延迟半年交付,两大民用航空巨头的订单争夺战达到了白热化状态。今年年初国务院批准组建大型客机股份公司,空客A320组装线也正式落户天津滨海新区。俄罗斯则抢在中国ARJ-21之前推出了苏霍伊超级喷气支线飞机(SSJ-100),三菱重工也在日本政府支持下启动了三菱支线飞机(MRJ)项目。尽管航空工业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并且延伸出一条漫长的产业链,然而介绍航空工业情况的商业类图书却非常稀见(2001年华夏出版社曾出版过马修·林恩的《空中对决:波音与空客市场大战》),将填补了这一空缺。
大型商用飞机其实只是波音庞大业务中的一块而已,而空客则是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的全资子公司。在普罗大众眼里,航空和军工产业光鲜亮丽,既顶着尖端技术的光环,又坐享巨额垄断利润,甚至能影响政治走向,也就是艾森豪威尔卸任时提醒人们警惕的“军工复合体”。然而真实情况却有很大落差。波音和EADS是2006年销售额最大的两家宇航和防务企业,分别达到615.3亿美元和404.3亿美元。但商用飞机业务加上其他部门,利润总额也不过22.2亿美元和19.8亿美元,两家公司加起来还不如工行或建行赚得多,更不用说那家亚洲最能赚钱的企业——中石油了;销售利润率都不到5%,相比大红大紫的金融、能源、医药等行业来说,实在有些小巫见大巫了。这绝非偶然和暂时的现象,如此已经连续多年。除了政府在军事装备采购中故意压价,波音和空客的激烈竞争也拉低了利润率。波音是大型商用飞机市场的老手,曾经战胜过显赫一时的麦道和洛克希德。空客作为后起之秀,经过30年多年的摸爬滚打,同样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垄断竞争环境使保赚不赔成了天方夜谭,极其微小的疏失就会导致惊人的亏损。空客投下巨额赌注的A380研制进度拖延,在短短半年里空客两位CEO被迫辞职,波音的高管同样时时刻刻坐在火山口上。两大巨头看似悠然翱翔在蓝天白云之上,其实始终是在纤细的钢丝上舞蹈。
显然,世界航空工业的复杂程度大大超过了国内普通民众的认识水平,虽然他们乘坐飞机出行已经变得越来越寻常。这种复杂主要是由产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要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航空工业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必须深入了解航空工业的这些特点。想从《空中对决》中读到更多商业与政治的阴谋诡计的读者注定是要失望的,但该书对于国内民用大飞机项目的启示或者说警示意义却是很高的。《空中对决》行文属于典型的西方风格,作者将波音和空客的竞争内幕切割成大量案例,这也许不太符合国人的口味,读者可能会感觉有些凌乱。想借助此书获取波音和空客全部历史的读者大概会觉得意犹未尽,作者并未专门拨出大量篇幅来铺陈这些史实,恐怕还要等待别的专著问世。尽管如此,《空中对决》对于非专业读者提升对航空工业的认识水平,仍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