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村的发展,无疑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标杆,预示着农村电商的发展有良好的前景,也有可资借鉴的样本。如何去促进更多的农村出现淘宝村,或者说推动许多有产业基础的专业村通过网络打开新的发展空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观察各个淘宝村的发展经验,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明确各个阶段的发展重点。淘宝村的成长历程,一般会经历初期的尝试、中期的农户普遍跟进和成熟期的调整转型。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对于还没有网店经营基础的西部农村来讲,起步阶段核心要抓三件事:找人、找产品、找方法。找人,即找到几个愿意先行先试的创业者,只有他们成功了,才会有效带动其他农户跟着干。找产品,就是找到适合网上销售的当地特色产品,最好具有独特性,以吃穿用方面的东西为好,如果要做农产品,最好能有标准,且是干货,生鲜不太好办。找方法,就是在淘宝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需要加强人员培训,迅速掌握网店技巧,打开销路。
把电商生态打造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行政措施要精准。整个网络零售市场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呈现增长的疲态,在卖家日益增多、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拿得出像样的特色产品来,其他的村庄要简单模仿淘宝村获得成功的难度在加大。在今天电商发展进入服务时代的背景下,要培养新的淘宝村出现,必须把重心放在电商生态的打造上,让农户的电商创业更容易,更轻松,更便捷,这样才可以取得所谓的后发优势,重点在发展环境营造、人才培养、配套服务跟进等方面。包括各地政府一贯善用的奖励手段,也不宜盲目迷信,因为对于电商的落后农村而言,奖励并不能解决电商产业不配套的问题,而热心投资电商园区更是农村电商发展起来以后的事情,着急不得,必须用心琢磨如何让电商经营主体“扶上马送一程”的具体措施。
把人才问题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用心培养。无论是已经建成淘宝村的地方,还是正在建设淘宝村的地方,反映出来的最大瓶颈是人才。发展起步靠人才来率先示范,发展加速靠大量人才参与,提升转型更要靠人才来引领。起步之初,人从哪里来?从实践看,主要从返乡的务工青年、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中找,他们思维比较活跃,也喜欢运用互联网,具备从事农村电商的天然基础。发展之中,人才哪里找?外聘不是好办法,也聘不来,自己培养最可靠,可以大力推广“父子兵”“夫妻店”“兄弟连”“同学帮”等实践中管用的人才成长模式,先解决有人可用的问题,然后通过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再实践,在大量从业人员中培养中领军人物来。当农村电商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一定会吸引外来的智力人才,参与产业发展,与本土人才共同推动提升转型。
把找出适合电商销售的产品作为重点来研究,并根据电商进行改进。淘宝村虽然地处农村,但主要经营产品却是成熟的工业消费品,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也就是说,淘宝村经营什么产品,必须看是否适合网上销售,而且是不是网上销售的大宗产品,只有符合这两点,才可能做出来大商机。目前淘宝村主要经营的还是服装鞋帽,勉强算是农产品的就是干果山货,而大家熟知的水果、蔬菜、水产却很难见到踪影,说明还存在网上销售的现实困难。比如说生鲜产品,不是没有市场,而是网上零售十分困难,保鲜难、运费贵、没标准,除非像阳澄湖大闸蟹这样的高附加值产品能用得起全程冷链,其他的普通农产品很难玩得起。所以,淘宝村网上销售产品的选择要支持就地就近原则,像义乌青岩刘村式的“近水楼台先得月”最为理想,像杭州临安白牛村那样的“线下市场成熟,顺势转战线上”亦可,但要像江苏徐州沙集那样再无中生有出一个新电商产业十分困难。即使找到了适合网上销售的产品,依然要对产品的包装设计进行改进,更加适合网上消费习惯,特别是对细分市场的研究定位,十分重要。
把对电商的认识作为一个基本前提,最好一把手亲自研究。农村电商是什么,淘宝是其中之一,但绝不是全部;网上卖东西只是表象,背后的支撑因素更多。我有一个比喻,电商这东西,大体像冰山,能看得见的部分只有总体积的10%,90%躲藏在表象之下。如果不认真研究电商的基本理论,不深入学习电商的产业体系,没有产业链的支撑,没有服务商的配套,农村电商依然是很难起步的。也由于农村电商需要将一、二、三产业打通,横向又关联电子信息、加工包装、仓储物流等若干产业,也不是某个政府部门可以撬动的事情,注定是一把手工程。这个提法,不仅仅适用于政府,也适用于那些准备做电商的传统企业,没有主要领导的清晰认识与定位,电商做起来真的很难;也不仅仅适用于传统意义上的县以上政府,还适用于那些准备搞电商的乡村干部,需要对电商有一点本领恐慌的意识,从学习入手,多些了解,不要贸然上手,想清了再做。
(二〇一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本文首发于阿里研究院,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