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贿赂犯罪是我国近几年严重危害社会的高发型犯罪。本书以演绎推理、实证、比较等方法对商业贿赂的成因、特点及其预防、控制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商业贿赂这一犯罪现象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创造性建议。读后分享北宋苏洵曾作《六国论》,探讨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败亡之因,想以六国被秦所灭的教训来提醒北宋统治者勿蹈灭国覆辙。其所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得到当朝及后世的盛赞。但宋朝统治者并没有听进告诫而调整对外对内政策,终致萎缩与败亡。
考诸历史,就会感到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说法固然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六国速败不仅在于赂秦,而且在于为秦所赂,内部权力腐败。
缺乏战略眼光,绥靖赂秦从公元前330年到公元前319年的11年时间里,秦国势力不断扩张,取得了对韩、赵、魏等国局部战争的胜利,从偏居一隅到问鼎中原,气势咄咄逼人,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压力。于是公元前318年,楚、齐、魏、赵、韩、燕、宋、卫、中山国及匈奴联军抗秦,由楚怀王为纵约长,号称百万之师,攻打秦国,但结果兵败函谷关。公元前317年,秦又打败韩、赵联军,使这次合纵抗秦归于失败。如果各国稍有战略眼光,就会认清秦国虎狼之师的蚕食鲸吞之势,做到真正联合,百折不挠。事实恰恰相反,六国在联合反秦失败后,又立即陷入了互相攻伐的局面。就在联合攻秦失败的当年,齐、宋大败魏、赵于关泽。各国间的战争连绵不断,如在公元前236年,赵国进攻燕国,夺取了貍阳城,还没来得及收兵,秦国就攻占了赵国的邺城。如此两败俱伤,而使强秦坐收渔人之利的记载,史不绝书。
特别是六国为了各自利益,皆无顾全大局之念,不明唇亡齿寒之理,在纵横捭阖、纷繁复杂的外交中迷失了方向,往往以牺牲别国利益来求得暂时的安宁,甚至一味忍让,不惜割让城池土地以赂秦国。正如《六国论》所言:“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各国以城池土地赂秦,其结果不但不能换来安宁,反而使本国日益削弱,“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而秦国则日益强大,秦国通过各国赂秦得到的城池土地及资源远胜通过战争所得到的。比如张仪以“连横”之策,说服魏国将上郡15县和河西重镇少梁献给了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就使秦完全占有了河西之地。各国“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最终烧尽了家当,丧失了抵抗力量,而致速亡。
为秦所贿,自毁长城。六国败亡决不是简单的军事失败,背后隐藏着深层原因。绥靖赂秦是其中一个原因,而诸国宠臣被秦国贿赂,自毁长城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大梁人尉缭向秦王嬴政提出,以秦国的强大,完全可以灭亡诸国,但令人担心的是,如果各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秦国便有了亡国之忧。因此建议秦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秦国重臣李斯也坚持这种主张,《史记·李斯列传》载:“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贿赂诸国与“远交近攻”相配合,在消灭六国的战争中起到了催化作用。
贿赂敌国豪臣可谓屡试不爽。秦国以重金收买韩国南阳郡守腾,公元前231年,腾以所辖之地投降秦国,秦国任命其为内史。第二年又用非常了解韩国情况的腾攻打韩国,俘获了韩王安,占领了其城池土地,设为颍川郡,韩国灭亡。
秦国用重金贿赂,瓦解敌国的办法在赵国更为奏效。《六国论》说:“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尽管赵国将帅善于指挥,士兵英勇善战,与秦对垒,互有胜负,但由于在战争的关键节点上,秦国通过贿赂赵国宠臣来离间赵国君臣,使其互相猜忌,自坏大计。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当时秦军与赵军对峙于长平,秦军远道而来,不能持久,赵国老将廉颇坚壁不战,以逸待劳,对秦军十分不利。于是秦国派间谍散布流言说,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赵王偏听偏信,于公元前260年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结果赵括纸上谈兵,轻敌冒进,自己被秦军射死,所率“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这使赵国元气大伤,成为走向衰亡的转折点。
赵孝成王死后,儿子悼襄王即赵王位,又想重新起用廉颇,便派使者前往探问。受秦国贿赂且仇视廉颇的佞臣郭开从中捣鬼,给使者大量金钱,让其诋毁廉颇。使者见到廉颇后,廉颇当着使者的面一顿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表示能够统军打仗,愿为赵国效力。使者回来却向赵王说:廉将军虽老,饭量还挺大,但与我坐了一会儿,就去了三次厕所。“赵王以为老,遂不召。”这无疑是赵国的一大损失。
不仅如此,秦还通过贿赂郭开,借刀杀死赵国硕果仅存的名将李牧,对赵国更是致命一击。长平之役后,赵国面对秦国的进攻,只能采取守势,但有李牧这样治军有方的良将在,击退了秦国的多次进攻。对此秦国又用重金贿赂郭开,利用他向赵王诈称李牧、司马尚要谋反,使赵王对李牧等产生疑心,令其把统帅之权交给军事才能与李牧有天壤之别的赵葱、颜聚。《史记·赵世家》称:赵王“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赵葱、颜聚哪里是秦将的对手,第二年便被秦军击溃,赵王迁降秦,赵国灭亡。
秦国以贿赂的办法在对魏国的战争中也收到了实效。秦、魏是邻国,秦国要吞并六国,必须攻下魏国,双方战争不断。但在战国末年,魏国有个名重诸侯的“四君子”之一信陵君魏公子无忌,被魏王任命为将,“威震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说:“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秦国在这种被动的局面下,又祭出了贿赂敌国的“法宝”。“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无忌不再上朝,心灰意冷,四年后抑郁而死。秦国听说公子无忌死了,便派大将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魏国灭亡。
见利忘义,国破家亡。秦国不仅贿赂各国权臣,而且用贿赂敌国国君的手段来达到削弱瓦解敌国的目的。在楚国即上演了一出国王接受秦国贿赂“空头支票”的闹剧。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大国,疆域广大,楚庄王时期曾问鼎中原,是最具与秦抗衡实力的国家。由于楚国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国势渐衰,但齐楚交好,仍是秦国消灭六国的巨大障碍。秦国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离间齐楚关系。《史记·张仪列传》载:秦之相国张仪到楚国游说楚怀王,称只要楚国与齐绝交,秦国将把“商於六百里”土地献给楚国,并将秦女嫁给楚怀王为妾。楚怀王果然中计,不顾臣下劝阻竟与齐绝交,派人“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结果是楚国既破坏了非常难得的抗秦联盟,又未得到秦国一寸土地。知道上当受骗的楚怀王恼羞成怒,贸然攻秦,结果被秦、齐联军“斩首八万”,丧师辱国,国力更加衰弱。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是东方大国,也是秦国统一战争中的一大强敌。但齐国统治者一方面被秦国的“远交近攻”外交策略所麻痹,认不清形势,分不清敌我,而举措失当;另一方面,齐国也中了秦国贿赂的圈套,而加速了灭亡。《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五国俱亡,齐国岂能独存!及至公元前221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秦虏王建,迁之共。遂灭齐为郡。”
综上可知,六国速败,弊在贿赂。这不仅在于其绥靖赂秦,日削月割,而且在于其为秦所赂,自毁长城。“往事不可追,来者犹可鉴”,权力腐败造成的亡国之痛和血的教训,仍在史籍的字里行间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