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读《三国》,品人物

书评人:邓程 2008-07-15 18:19 赞[1] 收藏
  《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写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到其后在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成型,最后一统于晋,前后约100年时间(184-280)。现在一般认为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山西人罗贯中。

  在罗贯中之前,三国故事已经有丰富的资料储备。有晋朝史学家陈寿的史书《三国志》,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注文多出本文数倍,增补了许多材料。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也是一本写三国历史的史书。同时,有关三国的故事一直流传不断。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也记载了相当多的三国人物的言谈轶事。唐朝李商隐的《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以看到,当时三国人物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谈资。宋、元时代,三国人物已由民间艺人带上讲台或舞台。金院本、元杂剧也常常搬演三国故事。

  清朝初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加以修订,并逐回评论。这种修饰加工工作,使全书更加紧凑畅达。毛纶、毛宗岗修订的《三国演义》刊行之后,成为《三国演义》广泛流传的一种本子,至今没有什么大变动。

  作为一部小说,《三国演义》最大的成就在于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小说人物。但同时,《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它的写作方法是“七分写实,三分虚构”,所以评价《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一方面主要我们还是根据小说来谈,同时照顾历史上的真实形象。

  《三国演义》里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写,可以看作领会全书精神的关键。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记曹操与刘备饮酒,曹操要刘备评论各路英雄,刘备推辞不过:

  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籍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这段话不仅借曹操之口评价了各路首领,也反映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喜欢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这段话还基本上可以作为全书的提纲来看。全书的重点既是写人,后来的形势发展也基本上不出这段话的范围。

  小说描写曹操当年曾携重礼,登门拜见许劭,探询许劭对他的评价,得到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何顒也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桥玄称曹操为“命世之才”。不过“奸雄”二字,是小说对曹操的一个定性。

  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出于猜忌,杀了吕伯奢一家;因为要引诱吕布,却将掳来的群众当炮灰;为了报父仇,在攻打徐州时,军队所到之处杀人掘墓。然而,他又千方百计地把自己装扮成好人,常常用假仁假义和小恩小惠装扮自己。他打着汉献帝的旗帜发号施令,北讨南伐,明明是发展自己政治、军事势力,取代刘汉王朝,却标榜为“与国家除凶去害”、“拯救黎民”;明明是自己下令克扣军粮,却借仓官的头来安定军心;为了防范行刺,杀死侍者而佯装不知;表示军法严明,还耍出“割发权代首”的把戏。这是曹操的“奸”。

  不过曹操在豪强大混战的过程中,一步步扩大势力,最后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和权势,这本身就说明了曹操的“雄”。

  毛泽东曾经说过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刘备、孙权、袁绍都有这个缺点,曹操就多谋善断。”这说的是历史上的刘、孙、袁、曹,小说《三国演义》的描写也基本符合这种评价。

  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和袁绍在战争舞台上各自充分表演了自己的性格。却说在董卓死后,全国局势依然十分混乱,州郡牧守各树一帜,招兵买马,彼此间或尔虞我诈,或合纵连横,弄得黄河流域战云密布,兵戎不断。其中势力最大的是中原地区的袁绍和曹操终于发生了一场决定性大战——官渡之战。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将大军70万,以黎阳为大本营;命令颜良为先锋,渡河进攻白马。曹操用荀攸之计,派兵到黄河渡口延津,扬言渡河抄袭袁绍后路,袁绍命令颜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击曹操渡河;曹操命令于禁固守延津,以张辽、关羽为先锋,自己亲自领主力直扑白马,与东郡太守刘延夹击颜良,颜良阵亡。袁绍大怒,命令全军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将文丑与刘备为先锋,直扑白马。曹操放弃白马,向延津撤退,并亲自帅精锐殿后,并故意放辎重;文丑、刘备带骑兵追击,四散抢辎重;曹操乘机命令攻击,袁军大乱,文丑本人也被杀;曹操为诱敌深入,退回官渡。袁绍又不听田丰缓兵的建议,并将他押送到邺城。袁绍摆开联营,步步进逼;曹操作出反应,命令于禁、乐进攻击两翼,大胜。袁绍为赢得胜利,在南方向李通、刘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领兵消灭暗通袁绍的地方豪强;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带领骑兵星夜前往镇压刘辟、刘备。曹操与袁绍相持日久,军粮不足,意欲退回许昌,荀彧来信力劝曹操坚守,并最大限度支援前线,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公元200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袭袁绍大将韩猛,烧毁韩猛押运的几千车粮草。袁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派偏师偷袭许昌,抢走汉帝,遭到袁绍拒绝。又因为家属被审配收监,许攸无奈投靠曹操,并建议曹操偷袭袁军粮草堆放地乌巢(今河南封丘西)。曹操立即听从,留下曹洪等守大营,自己领夏侯渊、张辽、曹仁等直扑乌巢,同时命令徐晃偷袭袁军另外一粮草堆放地故市。曹军假装袁军,骗过袁军的盘查,偷袭乌巢。消息传到袁绍耳中,袁绍不听从大将张郃应重兵救乌巢的建议,却听从谋士郭图意见命张郃、高览率重兵强攻曹军大营,只派出少量骑兵救乌巢。救兵到达乌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乌巢,擒守将淳于琼,烧毁所有物资,再回头击败来救的袁军骑兵,同时徐晃也攻下故市,烧毁所有的物资。消息传到袁军大营,郭图为免获罪,造谣说张郃为乌巢之败而幸灾乐祸,同时派人通知张郃说袁绍要杀张郃,张郃无奈投降曹军。曹操遂大举反攻,袁军毫无斗志,大部分投降曹军,袁绍等人仅仅与800亲兵逃走。官渡大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精彩的战役,也是战争史上著名的范例;它标志着曹操正式称雄于北方,为北方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关键在于战争的决策过程。应该说决战开始袁绍占据绝对优势,但是随着战局的展开,两个统帅的性格显现出来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曹操始终保持了多谋善断的品质。同样面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局面,同样拥有众多谋士,同样面对谋士们提供的意见分歧甚至互相对立的意见,曹操总能做出最正确的决定,选择最正确的方案,把损失减到最小。而袁绍恰恰相反,他总在犹豫不决,总是面对谋士的意见左右为难,总是做出错误的选择。有一个例子非常生动形象,第二十四回,刘备要袁绍出兵,乘虚进攻许昌,这是一次极好的出击时机,袁绍却为了小儿子生疥疮而拒绝出兵。他愁得“形容憔悴,衣冠不整”,灰心丧气地叹息:“吾有何心更论他事乎?”反映了袁绍目光短浅、优柔寡断的懦夫性格。正应了曹操的评价:“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其他如孙权,在赤壁之战中,由于曹操大军压境,东吴内部“主战派”和“主降派”之间,开始了激烈的斗争。在两派各自陈述“战”“降”的利弊中,孙权动摇于两者之间,既害怕曹操的强大兵力,不敢应战;又不愿向曹操称臣投降。孙权一再“沉吟不语”、“低头不语”,以及数次反覆,显示了他的患得患失的性格特征。

  (二)

  经过一番角逐,董卓、袁术、袁绍、刘表等军阀政权相继土崩瓦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靠东汉强盛根基在北方建立霸业;孙权凭父兄经营东吴多年,借长江之险及土地肥沃而独霸一方;刘备早期靠编草席为生,却白手起家,最终建立了西蜀,与北魏、东吴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与曹操及孙权相比,既无基础,个人能力更不及曹操。那么他被曹操称为英雄,必有过人之处。

  《三国演义》中,刘备是和曹操对立的人物,如第六十回刘备告诉庞统所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刘备为人处事比较低调,这和他的地位实力相关。不过“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也不例外。第三十四回,且说刘备先后投奔公孙瓒、袁术、吕布、曹操、袁绍等军阀豪强,但都又相继被出卖追杀,东奔西走,惶惶不安。自袁绍败后他又南依荆州刘表,一日如厕,见髀肉复生,不觉泪下。回来后,就有了以下一段对话:

  表见玄德有泪容,怪问之,玄德长叹曰:“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今久不骑,髀里肉生。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表曰:“吾闻贤弟在许昌,与曹操青梅煮酒,共论英雄,贤弟尽举当世名士,操皆不许,而独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以曹操之权力,犹不敢居吾弟之先,何虑功业不建乎?”玄德乘着酒兴,失口答曰:“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表闻言默然。玄德自知语失,托醉而起,归馆舍安歇。

  可以说,刘备具备英雄的大志,更有不屈不饶的精神,难怪周瑜说他是“使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刘备善于用人。“三顾茅庐”请诸葛孔明出山,“隆中对”奠定了立国纲领,成为千古美谈。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刘备用人的策略。他对属下一班文武众臣充满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样生性多疑,处处设防。三顾茅庐,请得孔明出山,刘备就把军中大事一概委托给他,很少干预,有机会把才能挥洒的淋漓尽致。敢用比自己强的人,也是刘备的高明之处。曹操也爱才,但同时也忌才,杨修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才气未能内敛,也是未能遇到一位开明的君主。刘备忠厚仁义,对臣子能善始善终。刘备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成就了大业。刘备最善于笼络人心。通过“桃园三结义”使关张二人死心塌地,建安五年,曹操攻打袁绍,擒获了关羽,曹操对关羽渴募已久,便以礼相待,关怀备至,封为偏将军,赏赤免宝马,而关羽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还是弃曹奔刘,“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又使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阳长阪坡,刘备被曹操大军追杀,弃妻丢子仓皇逃命,赵云杀入曹军多个来回,最后救出刘阿斗,刘备却顺手将阿斗摔于地上,说“为汝孺子惜失吾一员大将!”

  当然,《三国演义》根据“拥刘反曹”的倾向,对刘备有很多理想化的描写。为了表现刘备如何受到人民拥护,竟写了猎人刘安杀妻献肉这样的情节。第十九回,刘备兵败徐州时,人民“皆争进饮食”,猎户刘安“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乃杀其妻以食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是恰当的批评。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些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除上文提及的曹操、刘备等人物外,还有:诸葛亮、关羽、郭嘉、夏侯惇、黄盖、吕蒙、张飞、赵云、黄忠等等,其中尤以诸葛亮描绘得最为突出。

  诸葛亮对历史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天下三分”的战略设想,也是一个如何统一全国的战略方案。诸葛亮居住在隆中,所以史称这一战略方案为“隆中对或“隆中对策”。其基本内容:第一,先消灭割据势力中最弱的刘表和刘璋,占据荆、益两州作为恢复汉室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成鼎足之势。第二,在根据地改革政治,稳定内部,积蓄力量。第三,联合孙权,孤立曹操,然后从荆、益二路分兵伐曹,恢复汉室。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创业,基本上是按这一战略方案实施的。“隆中对”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诸葛亮善于自己和他人的情况,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同时,又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曹操和孙权根基已厚,不可以与之争锋,至于刘璋,守户之犬耳,可以取而代之。同时,益州作为根据地的重要性无须多言,荆州作为进攻中原的跳板也必不可少。真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这一点,《三国演义》有充分的认识和精彩完备的描写。《三国演义》感叹道:“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然而,在很多的章节里,《三国演义》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诸葛亮一出场,他就告诉刘备:“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第三十八回)至于“七星坛祭风”里,写诸葛亮登坛作法、呼风唤雨等,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这样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确实如此。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人物,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的“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作者刻画关羽“神威勇武”的一面,“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表现他万人敌的“勇武”,“临江会”、“单刀会”突出他凛然不可犯的“神威”,“刮骨疗毒”写他沉着的“大丈夫”气概。其次,作者把“义”的品质倾注于关羽的一生,赋予了这一英雄形象以独特的鲜明个性。《三国演义》描写了关羽义重如山,舍生取义的品质,把他塑造成“义”的化身。在“屯土山约三事”这一情节中,作者便突出地表现了关羽在生死危难中义无返顾、视死如归的品质。当时,徐州失陷,兄弟离散,关羽被围困于土山,迫于无奈,他向曹操提出“三约”并要曹操答应之后才肯就降。“三约”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还有一约是“降汉不降曹”,表现了他的忠中有义,义中有忠。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为了收服他,费尽心机,赠送金银美女、封侯赐爵,都丝毫无法令他动心。当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后,便毅然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直寻刘备而去,“忠义”在关羽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此外,关羽的“义释曹操”和“义释黄忠”,更体现了关羽义薄云天的高尚品质。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关羽的地位,不过同张飞、赵云相等而略高。但关羽死后,地位越来越高。宋、元已先后尊关羽为“真君”和“武安王”。随着《三国演义》的传播,关羽在民间的影响就越来越广。明、清曾几次封他为“大帝”,到处为他立庙,享受着跟孔丘同样隆重的祭礼。关公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他是中华民族忠义的化身。由此也可从一个侧面知道,《三国演义》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及其重要的文化意义。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七分纪实,三分虚构”,所写人物与事件与历史真相有一定的差距是可以理解的。《三国演义》中讲述了在赤壁大战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精彩故事。但据《三国志》记载,“草船借箭”的是东吴的孙权。此事发生在建安十八年孙权和曹操战于濡经的时候,这已经是赤壁之战以后的事了。《三国演义》之所以把“草船借箭”归功于诸葛亮,是为了丰富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形象。《三国演义》第二回中“张翼德怒鞭督邮”的故事,按《三国志·先主传》载原是发生在刘备身上。其他关羽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也未用“空城计”等。

  其中最著名的虚构是《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写周瑜被诸葛亮“三气”后,“怒气填胸,坠于马下”“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其实,历史上的周瑜是在赤壁之战后在回江陵的途中因箭伤发作而病倒在巴丘(今湖南岳阳县),医治无效而病逝的。《三国志·周瑜传》说周瑜待人温文尔雅,“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三国志·江表传》说周瑜和老将程普共事,程普自恃年长常欺周瑜,而周瑜胸怀若谷,总不计较,感动得程普后来对人说:“与周公瑜交,若饮醇醪,不赏自醉。”这是我们阅读《三国演义》应该注意的。

三国演义

作者:(明)罗贯中 著

出版社:长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5-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徐政龙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