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我是做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咨询人员,这些年主要从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战略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咨询工作,近年来,由于公司市场的逐步下沉,相关业务也逐步深入到农村金融机构中,个人对这方面稍有些实践的经验体会和感受。
内容简介
一、整体需要讲的,这是一本写实的书,大量的案例都来自于江西省内各农信机构,对了解江西农村金融的发展情况是有益的;同时,从书的行文来看,作者应该从事过多年的农村金融实务,应该是一位具有实务经验的老银行,语言描述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共同阅读的环境。基于这两点,我认为这本书具有可读性,并且“老少皆宜”。
二、从细节上来讲,我认为这本书还是有以下优点和不足:
1、全书从结构上来看,分为三个模块:实践认知篇、典型案例篇、规制流程篇,分别对应讲了业务模式、农信社案例、操作流程三个方面的内容;我认为这样划分结构虽然清楚,但我觉得本书的精华主要是第一篇,即业务模式的提炼;后面的典型案例读后收获不大,可能是各家信用社报给省联社、银监、或者内刊的汇报材料,讲的成绩多,实质内容少;规制流程篇基本上可认定为“凑单商品”。
2、在第一篇中,作者共写了11个问题,粗分一下,大致是三类:业务战略问题、信用贷款问题、创新抵质押贷款问题;虽然结构不是太清晰,也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有意这样排的序,反正我是没看出来作者排序的逻辑。
在业务战略问题上,作者提出了双层经营、社区性银行两个主题,从我个人较为浅显的理解来看,这两个问题有时并不见得统一;个人还是倾向于社区银行这一提法。
我认为双层经营正是当前农信社一个问题,部分农信社好高骛远、垒大户、抓大放小、冒名小额贷款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都在这里。分层经营的前提客户分类,而客户分类的基础是一定规模的客户群体及特征化的客户需求。如果客户群体的规模过少,那么细分的意义就不明显了;另外,在单个客户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其需求是比较单纯的,不存在太多定制化的个性需求。从江西省的情况来看,到2009年6月份贷款余额才900来亿,平均下来每个联社就10个亿的贷款,这种规模的联社有一、二百个像样点的公司客户就不错了,对这一部分客户有3、5个客户经理就搞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搞分层经营我认为基础并不理想。
对社区银行的提法我认为还是有道理的,包括讲文明创建、信息化等方面的两篇也主要是讲的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当前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的必由之路。
这个“必由”不仅仅是“高调”,而是事实。首先,现在农信社、农合行、农商行的业务范围就是限定在所在县,你不想“社区”也得“被社区”,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信用社总是抱怨经济环境不行,想开辟第二战场,找一块“沃土”,在当前的监管体制下,越是发展不好,越不可能实现跨区域经营;而现在一些发展较好的机构,无一例外的处于经济环境较好的县(包括县级市),这些行社本身是有动力做社区银行的;虽然他们可能借开办村镇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但毕竟是外来户,守好大本营才是根本。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除长三角个别的农商(合)行(做到500亿以上)外,其他的县域机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认为发展方向都是社区性金融机构。
此外,我认为现在农信社还是放不下身段,尤其是在欠发达的地区,优越感太强;虽然农信社在整个银行系统里不怎么受"待见",但到基层的时候,还都是牛轰轰的,根本不存在服务意识的问题。并且越是欠发达的地区越严重,因为越是不发达,越没有银行去、尤其是对农村的小额贷款好些银行都不做,工农中建邮储都是这样,股份制银行就别说了,更不愿意去;所以越穷的地方农信社的发言权越大,越放不下身段,“寻租”的问题表现得越突出。
我个人认为当前农村搞社区银行也不需要太多国外的先进理念,信用社的员工能够把“领导”的身份放下来,把自己服务业的定位摆过来就行了,在这一点上,省联社的指导作用是应该发挥的。
在信用贷款的问题上,作者主要讲了个体的信用贷款和信用共同体贷款两种类型,其中对信用共同体贷款的问题较为深刻,还是很到位的。虽未涉及到技术问题的处理,我想也根据作者的身份和本书的定位来讲,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三、本书从读后来讲,可以看到以江西为代表的一大片欠发达地区的农信社的生存状况,包括华中部、西南、西北、东北都是,每一篇文件背后都能看到这家联社的经营状况和生存状况。有空的话,大家还是可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