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图书详细信息 推荐图书 | 最新书评
以色列约旦文化之旅 在耶路撒冷看世界

作者:阎雨

出版社:华夏时报 http://www.chinatimes.cc/article/53791.html

出版日期:2017年02月
内容简介
1.天下祈太平,学海独木舟 耶路撒冷, 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让我魂牵梦绕,不能自拔! 她经历了何样的风霜与变迁? 每片斑驳的砖瓦似乎都在倾诉着一个民族的千年流浪! 她蕴藏着何等魅力? 让三教都对其膜顶崇拜! 她又中了什么神秘莫测的毒蛊? 让世界干戈不息! 正如硬币的两面, 在这里,亦隐藏着世界和平的密码,不仅因为她名为“和平之城”(注:耶路撒冷在希伯来语里的原意),更因为在这里,犹太教、基督教挥别千年恩怨,握手言和,和睦相处!成为宗教和解的典范! 在这里,也只有在这里!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基督教必终将放下彼此的仇恨,和谐相处,世界方可真正和平! 三教同源同宗,究竟几多爱恨情仇? 走向耶路撒冷,近距离阅读,读你的辉煌,更读你的苦难;读你的沧桑,更读你的未来。 我为文化而来,沿着斑斑血印,触摸历史兴潜,求索新文明的崛起! 为此,纵然我的脚步已经走过罗马、德里、菩提伽耶、蓝比尼、加德满都、开罗、阿斯旺、马六甲等古城的沧桑,领略过纽约、华盛顿、伦敦、巴黎、东京、多伦多等都市的繁华... 无论是发黄的照片,还是惊艳的一瞥,都埋藏着深沉的追问:我们何去何从? 河流流向哪里,人类就在哪里繁衍生息,我就追问到那里。 于是,从黄河、长江到恒河、印度河、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塞纳河、泰晤士河、密斯斯比河... 一路走来,不惧风雨。 约旦河与三教圣城再次吸引了我的目光, 宁静与冲突,多元与惟一,文化、历史与宗教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再次指引前进的方向。 临行前,北京天蓝云白,暖暖冬阳,窗外微风不噪,春意融融。 依依惜别,亚细亚东方之都,奔赴亚细亚最西处。 为梦想却不得不再踏征程,轻诵除夕夜即兴诗一首,自省、自勉并壮行之。 天下祈太平,学海独木舟 壮心新岁切,湖畔独潸然;冬夏伏案头,除夕终得闲。 即日奔大食,考究三教源;人间怨与恨,何日得释然? 蓝缕五洲路,泛舟四洋边;万卷读过半,独步天地间。 天下本一家,同根何相煎?愿得一人苦,四海皆安澜! 16.2.9 2.拉宾广场 朝圣和平 “砰”! 胸口一痛,一股暖流从心脏处喷薄而出。 五光十色的世界,顷刻间,周遭朦朦的红晕,浸染着所有的空间。 身体柔软地坠下来,如沙堆似的瘫在地上。 “砰”! 又一声,有些沉闷,子弹从身体穿过时,像是岸上的熟果滑落到河中,不知不觉,一股气息从身体中飘出去,袅袅娜娜,如夕阳下的炊烟,散在渺渺夜空…… 永别了,苦难之邦;永别了,“上帝的选民”。 以色列,特拉维夫,拉宾广场、拉宾被谋杀处。 今天我就站在这样一个地方,仿佛穿越时空,回到1995年拉宾遇害的现场,21年来,我脑海中无数次涌现拉宾遇刺的场景,为和平而殉道的悲情画面。 拉宾出生于以色列本土,戎马半生。 在以色列独立战争中,他指挥了耶路撒冷防御战,为以色列建国立下赫赫战功。 1967年,其指挥著名的“六日战争”,大胜埃及、约旦和叙利亚。此次战役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拉宾誉为以色列的“民族英雄”。 1974年,拉宾第一次当选总理,时隔近二十载的1992年,他再次当选。 这位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将军,深知以血还血,只会血流成河,穆斯林和犹太人并没有血海深仇,有的只是民族主义主导的幽怨。 只有忘却仇恨,才是对先人最好的纪念。 所以,他不顾种族、肤色、语言的差异,坚定地站在和平的一边,极力推动中东和平进程。 1994年,和平条约的签署,结束了以色列与约旦两国长达46年的战争状态,拉宾与佩雷斯、阿拉法特分享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然而这位以色列总理却被以色列极右势力视为“犹太民族的叛徒”。 最后被一位同胞以爱国为名刺杀身亡,举世震惊。 拉宾遇害后,为了纪念这位为和平而倒下的总理,特拉维夫国王广场更名为拉宾广场。 如今,在拉宾广场边的地面上清晰地标记着当年拉宾被枪击的准确位置。 今天,我站在拉宾广场,站在拉宾倒下的地方,脚下的土地浸染着拉宾的血,感伤不已。 回忆起拉宾遇害的当天,我从电视看到新闻报道,在大学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潸然泪下,并写下纪念长诗《永生的天使——悼拉宾》,后来该诗被发表在校报上。 哀伤是我对英雄的缅怀,更是对世界宗教大和解、人类永久和平的期盼! 人类的相互屠杀,无论冠以何种主义,其本质都是对真理、对宗教的无知所致! 而今的特拉维夫平静祥和,很多巴列斯坦人在这里工作生活,他们与犹太人和睦相处。 夜色的特拉维夫,海风和煦,海涛声声,酒吧里坐满青年男女,欢声笑语,大街两侧霓虹闪烁,与电视新闻上报道的动荡不安的以色列相去甚远。 这才是我们期待的特拉维夫。 2016.2.9于特拉维夫子夜 3.巴哈伊空中花园 我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像中了魔一样,对二战产生兴趣,通读四大领袖、三大魔头以及双方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即便于此,依然有很多问题还是困惑不解。 比如,原为三流画家的希特勒面对落花尚感伤掉泪,为什么会对600万无辜的犹太人残忍地举起屠刀? 留学美国的山本五十六为什么效忠几乎精神分裂的裕仁天皇? 日本的神道教到底是什么,能够让年轻的日本兵不惧生死? 斯大林究竟是继承列宁还是背叛了列宁,他战胜纳粹是运气还是信仰的力量?他的大清洗是出于信念还是为了维护权利? 这些困惑查来查去似乎都与宗教、信仰有关,继而我对宗教学产生了狂热。 那时的自己精力充沛,凭借着无处发泄的荷尔蒙的支撑,日以继夜进行阅读,把当时在县图书馆几乎所有与宗教相关的书籍阅读一空,特别是世界上新兴宗教,包括邪教,都进行了肤浅的研究。 于是读到巴哈伊教,知道了有一个一心要创建世界大同的狂人(有点想抢我们孔圣人的饭碗)以及在建的空中花园等等。 不曾想今天,我就站在了巴哈伊花园的门口。恍若隔世,而又冥冥注定。 整座花园背靠群岭逶迤的卡梅尔山,自山脚至山顶绵延千米,垂直高度约225米,花园中心是巴孛陵寝,金色半球形穹顶位于40米高的乳白色圣殿之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巴哈伊教认为:上帝唯一,人类一体,宗教同源,不同的宗教和宗教历史是上帝对人类旨意与目的之天启的不同阶段。全人类已经到达了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团结平等、和平相处的时代。 由于这一新兴宗教具有更为现代化的内容,简化的宗教仪式,因而曾发展迅猛,亦经历曲折。 巴哈伊教起源于伊朗,由对“千禧年”的信奉演化而来,信仰者期待着新千年的出现。1844年是伊朗国教什叶派伊玛目所谓隐遁的第一千年。因此,他们被认为是伊玛目派的分支。 此派由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 (1819-1850) 在伊朗的设拉子建立,此人被称为巴孛(Báb),意为门,信奉者期待着他的出现能终结伊斯兰法,开启新传统和新纪元。 不过,巴哈伊教在兴起的过程中,因其教义糅杂了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多种思想,在正统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看来是一种异端。新兴宗教的传播使信众与统治阶级产生矛盾,巴哈伊教信众的起义亦遭到残酷镇压。 很快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Siyyid ——Alí-Muhammad)就因涉嫌煽动暴乱被当局镇压,于1845年被捕,1850年处死。被处死之前,他预言救世主——“上帝昭示天下者”很快就会降临。大约20,000名巴孛的追随者在波斯各地的一系列屠杀中丧生。剩余的信徒也就成为了后来的巴哈伊教徒。 1948年,巴哈伊教被联合国承认,1962年,巴哈伊教在海法建立总部——世界正义院。 1891年, 巴哈欧拉亲选先知巴孛的长眠之地,陵寝工程开工。 1921年, 阿博都•巴哈去世后,巴哈伊教的圣护守基•阿芬第继续其未完成的事业。 2001 年5 月22 日,这一耗资两亿五千万美元,前后历时达一百多年的建筑工程——巴哈伊花园终于落成。巴孛的遗骨埋葬在庄严的金色圆顶神殿里,遥望以色列的海法湾畔,四周环绕着美丽的空中花园。 巴哈伊教约于1924年由美国的罗德女士传至中国的广州,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孙中山先生的认同。 从1990年开始,巴哈伊教又开始在大陆发展,据说某一知名房地产商夫妇都是其信徒。 在文化意义上,所有的宗教都曾是革命者,所有的宗教都曾经是新兴的(邪教除外)。 宗教认同的差异引发族群冲突,亦或达成和解?在拉宾广场、巴哈伊花园,我都感受到历史的声音。 4.阿克古城 我们往往以俯视的眼光去看待历史,想当然的认为在这里,信仰就是现实的全部。 事实上,我看到,在以色列北部,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阿克古城,生活才是人们的第一选择。 每一个人都要结婚生子,柴米油盐,出国度假,工作挣钱,与全天下的普通人别无二致,政治与信仰没有想象的对巴、以人民那么重要。媒体夸大了巴以冲突。 在这里,阿拉伯人、犹太人及不同肤色、种族的人们和睦地生活在一起。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巴哈伊教、天主教各唱各的经,各诵各的号。 相安无事才能各行其是。 不错,这就是阿克。 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老城,曾经是迦南人的一个部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从地中海东岸通往西亚内陆的重要商业口岸。这里曾是十字军东征时所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首都和最后据点,完好地保存了1000年前十字军时代的城堡、清真寺、商栈和土耳其浴室等建筑和古城垣、客栈等古老遗迹。 公元1291年阿卡被穆斯林攻占。 今天,古城里生活的依然是阿拉伯人。 走在这里,恍如隔世。 在这座千年的城市里,阿拉伯人依然在这里繁衍生息,琳琅满目的商品,叫卖声,好客的热情,千年的生活方式,千年的街道、圣殿、客栈…都在这座老城里沉淀、封存,而又鲜活地展现在你的面前。 恍惚是必须的。 究竟是在中东的阿拉伯国家,还是犹太人的以色列? 究竟是千年前的中世纪,还是21世纪的今天? 有时,历史与现实,没有那么截然的差别。 5.圣城拿撒勒 拿撒勒是耶稣基督的故乡。福音书中描述他的父母圣母玛利亚和木匠约瑟夫住在这里。 在拿撒勒,天使长加百利到玛利亚那里告诉他她将因圣灵怀孕,所生的是救世主,耶稣在降生后以就是在这里长大。 拿撒勒在教会早期就被基督徒视为圣地。7世纪后,此地开始由阿拉伯帝国统治。 十字军东征时,十字军占领拿撒勒城。 1291年拿撒勒由阿拉伯人重新占领。 1300年,方济会士在拿撒勒建了一座修道院及教堂。不久,方济会士被逐出拿撒勒,直到1620年,重返拿撒勒,建立了教堂、修道院及学校。 拿撒勒今天是以色列最大的阿拉伯人为主的城市。 拿撒勒最瞩目的建筑物之一是报喜堂,天使报喜堂在历史上经过数次拆毁和重建,如今的建筑是在同一地点上建立的第五座教堂,位于传统天使向圣母玛利亚问安报信的地方,天使报喜堂的绘画来自不同国家,圣母与圣子像别具特色;天使报喜大教堂旁边是在古代农舍废墟上建起来的圣•约瑟夫教堂,相传圣母玛丽亚的丈夫约瑟夫曾在这里经营木工店。教堂是在玛丽亚的故居上修建的。 昔日的拿撒勒只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小村庄,而今却是全球数十亿基督徒向往的圣地,因为这里有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圣母玛丽亚。我心怀敬畏的步入报喜堂,感受这里的庄严和神圣。室内保留着天使报喜岩洞,传说是圣母玛利亚生活的地方。一层地面一块围起来的马赛克地面,是十字军时代的遗迹。百合花状的穹顶、彩色玻璃、繁复的细节装饰,处处散发着难以言表的瑰丽,衬托一幅幅安详的圣母圣子像。宗教与世俗生活在这里融合。 依稀记得我在上小学时,周末都随母亲到乡村教堂,读圣经,唱圣歌,常读到或唱到拿撒勒。上中学后就很少去教堂,圣经也读得少了。否则,今天到了主耶稣的故乡还不知道要激动到什么程度,后来看的宗教书籍越多,个人感情化的色彩也就慢慢淡化了。我始终认为,审慎、辩证、客观地看待宗教文化是学者做研究最基本的姿态。 6.约旦 跨过约旦河,就是约旦了。一河之隔,两个世界。 约旦的集市很像90年代初的中国中部,与以色列几乎相差半个世纪。但首都安曼就现代了许多,有高楼大厦,而这里与首都不过一小时的路程。 约旦人给我的印象就是热情,特别是年轻人,热诚的笑容,好客地与你打招呼,连年轻的女士都很热情主动向你挥手、微笑,这多少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穿着脏脏的衣服,摇着黑乎乎的小手,满脸纯真,让人印象深刻。这得益于多年来培育的中阿感情,多年的援助和政治支持使阿拉伯世界对中国颇有好感。 7.罗马之外的罗马:杰拉什古城 跋涉在西亚、欧州与北非,无论你的脚步行走多远,都绕不开一个伟大名字——罗马。 有人问我最喜欢哪个国外的城市? 罗马!我每次都是脱口而出。 踩在罗马城的大地上,腿都会感到软绵绵的,因为脚下就是三千年的帝都文明,每一步都是在度量着文明的深沉与厚重。 我沉醉于文明,更沉醉于文明的废墟。 文明是喜剧,但废墟则往往是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裂给你看,让你看后有撕心裂肺的疼痛,疼痛之后就是沉思,之后就是反省,继而是思想。 社会科学就是在反省中蹒跚前行,他不是装饰品,也不是奢侈品,更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性学科,服务现实,推动社会,发展国家是其职责所系,也是存在的价值。 管理哲学就是这样的一门社会学科。 如果用哲学的眼光看罗马,可能更多是政治学的价值; 如果用管理的眼光看罗马,则是独立成册,可圈点处不胜枚举; 如果用管理哲学的视角看罗马,其依然是未开启的宝藏,大家只是在门前徘徊,尚未登堂入室。 谁来轻叩这座庄严雄伟的宝藏之门? 罗马太遥远,我们先从眼前这座“罗马之外的罗马”开始吧! 杰拉什古城,是一片废墟。这片废墟将数千年的历史呈现在人们面前。虽然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已经湮灭,但这些雄伟的建筑遗迹,耸立于山顶的宙斯神庙、气势恢弘的月神阿耳忒弥斯神庙、古希腊竞技场、富丽堂皇的椭圆形广场、如队列般整齐的科林斯式石柱组成的罗马大街、哈德里安凯旋门…仍然折射着辉煌文明成就的光芒,就是这片废墟无声述说着往昔的鼎盛。 公元前1600年,杰拉什就有人居住生息。公元前64年,罗马军队占领了叙利亚及其南部包括杰拉什在内的一些城镇之后,杰拉什才逐渐按照罗马建筑风格发展,建起许多神殿、庙宇,并成为了古罗马帝国的重镇,是最大的罗马行省城市之一。当年从这里出发,向西征服了叙利亚。哈德里安(Hadrian公元117——138)是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时期—罗马帝国最发达和最繁荣的时代的第三位皇帝。公元129年,为了迎接罗马皇帝哈德里安的来访,杰拉什人专门在城市南部兴建了一座雄伟的凯旋门,命名为“哈德里安凯旋门”。 公元3世纪初叶,由于罗马帝国政治动乱,杰拉什一蹶不振。以后又随着拜占庭帝国的兴起、波斯人入侵和王朝的更迭,杰拉什又经几度盛衰。公元8世纪中叶,阿巴斯王朝兴起定都巴格达,杰拉什经历几次强烈地震,许多建筑毁于一旦。公元9世纪,具有悠久历史的杰拉什销声匿迹。 1806年,德国旅行家欧里赫发现了杰拉什。于是自1920年起,考古队在该城不断发掘出沉睡了几千年的文明古迹,杰拉什才得以重见天日。 杰拉什古城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和拜占庭、阿拉伯五麦叶王朝和阿巴斯王朝,几度盛衰,是在希腊和意大利之外,世界上保护最完好的古希腊、古罗马城市,有着“中东庞贝”的美誉。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就是直通罗马的杰拉什! 2016.2.12于约旦死海 8.佩特拉 佩特拉,又一座废墟! 佩特拉,又让人惊叹! 佩特拉,又让人惋惜! 古城位于约旦南部沙漠,距首都安曼约260公里、海拔1000米的高山峡谷中。整座城市几乎是全在岩石上雕凿而成,被誉为“隐于沙漠峡谷的玫瑰古城”。 佩特拉为纳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的王国首都,这是他们在公元前 1 世纪时所建的城市:金碧辉煌的国王金库、规模宏大的大剧院、蜿蜒曲折的引水渠、气势磅礴的国王陵墓、庄严巍峨的大神庙! 在这一夫当关的峡谷中,曾让攻城的罗马军团一筹莫展,侦察兵最终发现了纳巴泰人的软肋:水源囤积在城外。公元 106年被罗马帝国军队掐断水源,佩特拉不攻自破,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但繁华依旧。3世纪起,佩特拉开始衰落,7世纪被阿拉伯军队征服时,已是一座废弃的空城。 纳巴泰人自公元三世纪猝然在历史的长河里蒸发了,杳无音讯。直到1812年为瑞士旅行家重新发现,湮灭千年的古城才得以重见天日。 这个民族的2万族众去了哪里?这么宏大的建筑,没有精确计算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他们营造法式是从哪里学来的?他们创建了这么大的城市,其管理必然要有规则法度,这些都记录在哪里?其典籍又藏在哪里?甚至连他们坟墓里的尸骨也荡然无存。 比纳巴泰人创造更为辉煌的古埃及人、玛雅文明的玛雅人去了哪里?乃至在宋辽时期的党项人又在哪里? 纳巴泰人不过区区2万人,而古埃及人、玛雅人、党项人则多达几十万乃至百万之众! 他们短则数百年,长则数千年,文明命运谁主沉浮? 哪里是文明的支点? 太多的悬疑,让文明的进程扑朔迷离。 文明的进程有无规律?文明的博弈以何规则?文明间的优胜劣汰谁人裁定? 当今的霸主美国建国不足250年,雄霸全球不足百年?其未来命运几何? 衰落的欧洲何去何从?会不会像纳巴泰人那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 日本的经济气数是否已尽?还有没有回光返照的可能? 曾经与美国逞强斗狠的俄罗斯的经济会崩溃吗?俄罗斯能否起死回生?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吗?未来的中国能否引领全球? 引领全球的模式究竟是什么?中国的文化能支撑吗? 论据,离我们越来越近;论证,路径越来越清晰;结论,必将水落石出。 这一切都不再是抽签打卦;占卜不能预测未来。 拨去重重迷雾,抽丝剥茧,触摸文明的废墟,踏着文明轨迹,求索新文明的崛起。 民族的兴衰与文明的行进规律模型构建悄然启动,文明行进次第模型呼之欲出! 我们一直在努力! 2016.2.14晨.于约旦.摩西谷地 9.马萨达 公元 66年,犹太人首次掀起反对罗马残酷统治的起义,罗马的第九个皇帝维斯帕先于70年8月派重兵攻破耶路撒冷,无数犹太人惨遭屠杀。义军残部撤退到马萨达要塞,顽强抵抗罗马军的围攻,坚持了2年多时间,也曾给敌人以重创。 公元73年4月15日破城时,发现所有将士集体殉难。 殉难前,起义领导人爱力阿沙尔发表演说:“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也是最后停止抗争的人。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不论敌人多么希望我们做活俘虏,但他们没有办法阻止我们。遗憾的是我们没能打败他们,但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与所爱的人一起去死。让我们的妻子没有受到蹂躏而死,孩子没有做过奴隶而死吧!……我们宁愿为自由而死 ,不为奴隶而生!” 这次自杀殉难总计960人。 从此以后,犹太人失去了国家,流落世界各地,在艰苦卓绝中漂泊了近两千年。 马萨达是犹太国的生命绝唱,正是这一决绝的“为自由而战、自强图存”的精神根植于民族基因,纵然犹太人颠沛流离两千年,依然牢记民族的文化、信仰,无论环境如何恶劣,不改初衷。 马萨达使犹太人付出了血的代价,换来了民族的“永不陨落”。 二战使600万犹太人被纳粹大清洗,也置犹太人死地而后生,回到祖先的土地上去,复兴大卫王的光荣与辉煌,染红了他们重返耶路撒冷的道路。 犹太人几乎亡种灭族的悲惨遭遇,让世界为这个不幸的民族默默垂泪,因而才有了对其立国的支持,同情成就了犹太人复国的梦想。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大通过了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市由联合国的特别管理。 1948年5月15日,犹太临时政府单方面宣布成立以色列国(而没有采用“犹太国”做国名),次年2月立宪会议召开,通过一部临时宪法,宣布国家为民主共和国。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 在本•古里安宣布建国17分钟后,美国宣布:美国承认以色列。 5月17日,苏联宣布承认以色列。世界各国纷纷响应。 一个古老而现代的国家由此诞生。 一切似乎冥冥注定。“我在怒气,忿怒和大恼恨中,将以色列人赶到各国,日后我必从那里将他们招聚出来,领他们回到此地,使他们安然居住。(耶32:37)”但神毕竟只是心理暗示,主因在于文化动力和自身的勤奋。 犹太人凭着永不陨落的马萨达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这片荒凉的大地上建起了高楼大厦,发展高科技,一改往日放羊牧驼的游牧方式,把荒漠建成绿洲,在沙漠里种蔬菜,出口世界。以色列,这神赐的名字,凭着马萨达精神把这块土地变成了真正的“流着奶和密之地”。 犹太人的骄傲不止如此。世界上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17%是犹太人。民众不多,大师辈出:哲学大师弗洛依德、思想家马克思、科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门德尔松、艺术大师毕加索、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传奇商人哈默、政治家基辛格等等。 中国也有马萨达之战,与之相比,更为惨烈,这就是崖山海战。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军攻至崖门,南宋军全军覆灭,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此役使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南宋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古典时代的终结,宋朝的灭亡让中国从农业帝国向商业社会转型的一次伟大尝试化为泡影。 但也正是崖山海战的惨痛,让中华民族隐忍向上,在内心深处植下复兴的梦想,七百年不灭! 今天我们和以色列一样,走在复兴的大路。 一个人成功是自身努力,一个民族成功必然是文化使然。 文化不灭,民族必兴! 马萨达,永不陨落的追求自由,自强自立的昂扬精神! 2016.2.16 耶路撒冷 10 站在耶路撒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真相与真知可能就在现场,万里路有时更胜万卷书。 本着知行合一,体用不二的治学理念,踏上以色列与约旦的文化考察征途,期间脚被崴伤,一路颠簸终成现实。 九天之行,遍及各大废墟、古城、社区、小巷,马不停蹄,但毕竟是走马观花,很多史籍未查,所以,一切都是随思,一切都是碎片,一切都是臆想。经不起推敲,不能以学术标准规范待之。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此行受文明冲突思想影响,我很不认同其观点,故有此行,以图究竟。 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一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出版后风靡全球,他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其弟子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其《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认为伊斯兰世界的问题, “不是文化冲突,而实质上是政治激进主义,与文化无关”。 亨廷顿看到了意识形态的阶段性和文化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但他依然用工业文明的视角看待文化的冲突,而忽视了文明更迭中新文明时代背景下的矛盾形态的转换。 信息文明颠覆了工业文明的生产要素的同时,亦必然颠覆意识形态的对立关系,未来的世界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博弈,融合发展是基本趋势,共生共存即是基本态势,也是不可改变的现实。 文化将在融合中相互发展,共生共荣,逐步趋同。 福山看到了伊斯兰的现状,却没有觉察现状背后的成因,伊斯兰面临的是信息文明背景下的文化融合与文化革新问题,用农耕文明的规则对应信息问文明必然是不合时宜。 政治激进主义就是文化的保守主义,不是与文化无关,恰恰相反,是与文化完全正相关。 两人都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但都忽略了文明更替中生产要素变更必然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变迁,属于用就旧眼光看待新问题,仅仅看到了问题物理表象,而没有看到化学反应的质变动因,可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对于这一点,只要站在耶路撒冷,就会一目了然。 在耶路撒冷,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座教堂,三教朝圣,是共同的精神家园,怎可能分割?一座城市,犹太人、阿拉伯人、亚美尼亚人(逃难至此)都视为空间上的物质家园,怎么能分割? 现实不可分割,必然要学会和平相处,比邻而居。 信息文明将进一步弱化空间的概念,全球化将使世界变成地球村,同在屋檐下,同饮一江水,已成事实。 空间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文化以空间为载体,也必然进行融合,不同特质的文化融合,必然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文化,这就是文化创新。 创新的文化蕴含各方文化的共同点,文化趋同自然而然。 站在耶路撒冷,看耶路撒冷,未来的耶路撒冷必将成为人类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和睦相处的典范,这是不可改变现实使然,也是文化发展趋势使然。 站在耶路撒冷,看世界,未来的世界必然是个大家庭,无论肤色、地域、文化、宗教,彼此取长补短,逐步趋同,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信息文明滚滚而来,务时务者方为俊杰! 这就是耶路撒冷之行的感想,如果将来有机会结集付梓,取其名曰《文明的融合》。 2016.2.16于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看世界》系列(补充): 一、圣诞教堂 文化自觉 圣诞教堂坐落在约旦河西岸的伯利恒,相传是耶稣基督的诞生处,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先后被罗马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十字军和土耳其人等占领,历经沧桑,多次遭遇毁坏、修葺和改建,现由天主教、东正教和亚美尼亚教会联合管理。耶稣就是于此处一个13米长、3米宽的地下岩洞中的马厩中诞生,最初的泥马槽早已被替换成了大理石圣坛,耶稣降生的具体位置也已为镶嵌着的一枚空心14角伯利恒银星所示,其上镌刻着拉丁文:圣母玛利亚在此生下基督耶稣,15盏代表基督教各派不同时间点燃的银制油灯悬挂上空,昼夜不息的照耀着这块神圣角落。 耶稣的诞生,驱逐了黑暗,点亮了穷人的精神世界,让底层的民众不惧现实,对未来拥有了信心。 弥赛亚,信则有,不信则无,因为时间的轴线是无穷的,总有一天,万物自会轮回,正义必得彰显,虽然未来是遥远的,但因为有末日审判,未来就是可期的,甚至是触手可及的。这就是“有”,物理学上叫相对论。 所有的宗教都相信善恶报应,都相信终极的正义,所以人们才会遵守道德和律令,这才是宗教存在的价值与理由,也是宗教传承的内在动力,人民需要,社会需要,国家更需要,它低成本地完成了人的自我教化,弥补了法律刚性之外的柔软,使社会变得温情,这样国家长治久安。 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就本质而言,是一致的,再大的矛盾与冲突都可以调和,无非是利益边界的划定,无论获得的再大的利益,都必将因为炮火而化为灰烬,基于此,所有的矛盾也都是可以调和的。 二、苦路虽短 救赎漫长 两千年前,耶稣因犹太人犹大出卖,被叛有罪,千万城民要求钉死这位号称的“弥赛亚(救世主)”,在这里他被头戴刺冠,身负沉重的十字架,受尽鞭笞皮肉之苦、嘲弄唾骂之辱,最终钉于十字架,用生命救赎世人的这条“苦路”,如今这条路伸展在耶路撒冷老城中心,已是穆斯林聚集的生活区。 在这里详实地记录者耶稣:受审、定罪、跌倒、遇见圣母玛利亚、西门帮耶稣背十字架、妇女薇若妮卡为耶稣试汗、被钉十字架、被取下及埋葬、复活人生最后的14处生死历程。 也这是这条路,使犹太人背上了出卖耶稣的罪名,从此犹太教与基督教相互仇恨而达千年之久。 耶稣被钉死,成就了基督的救赎义举。 人类的发展的历程就是一条苦路,由于受到现实生产力所限,对世界的认知总是非对称的;由于认知的有限性,和宇宙的无限性,面对大自然,人类处于被动状态,而且永远处于被动状态。人类犯错误是必然的,而且将继续下去,错误的认知必然与人类共始终。 在这样状态下,人类怎样自我纠偏,才能不使错误成本过度放大,就需要有人挑战现有的规则,进行创新,而由于认知的惯性及关系现实利,社会与既得利益者都会加害叛逆者,叛逆者都会付出相应的代价,而这样代价的付出,往往最终的受益者为社会和普罗大众,所以这就成了救赎,为普罗大众的错误认知付出代价,以求民众自省。 无论宗教还是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良等无不如此这般。 判处耶稣钉死十字架的不仅仅是彼拉多,“从此彼拉多想要释放耶稣。无奈犹太人喊着说,你若释放这个人,就不是凯撒的忠臣。凡以自己为王的,就是背叛凯撒了”(约翰福音19章)。 救赎者为被救赎者献出了生命,被救赎者自省后良知不安,愧疚感开始神话救赎者,于是耶稣就成了“弥赛亚”! 苦路,是救赎者的苦难之路,奉献之路,人格升华之路,人类忏悔之路。 苦路也是思想碰撞,文化冲突的和解之路。 耶稣为众生的和睦与和平,以自我的牺牲,寻求社会和解,谱写大爱的真意:人类要相互爱,不要相互恨。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精神,犹太教与基督教放下了千年的宿怨,彻底结束寻仇,握手言和,今天我们处处都可以看到犹太教信众与基督教亲如一家。今天同样在耶路撒冷,在以色列,我们看到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在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彼此尊重对方的信仰,大家一团和气,共生才能共荣已成共识,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和解的春天已经到来,基督教与伊斯兰和解还会远吗?只要大家乃至世界精心呵护,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乃至su所有天下正信的宗教必将求同存异,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三、铭记大屠杀 人性再修炼 大屠杀纪念馆于2005年在耶路撒冷的旧馆基础上建成,占地4200多平方米,为棱柱三角结构,代表着六角大卫星(以色列国旗标志)的下半部,预示全球近一半的犹太人被屠杀。该馆共有10个展览室,棱柱体长廊是纪念馆的中轴线,每一间展馆诉说着大屠杀浩劫史的不同章节。馆内通道狭窄,两面高墙向内倾斜,光线惨白,所有的时空、光影都在暗示着夹缝求生的犹太人所受到压抑和迫害,出口处的光明则是代表犹太人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在纪念馆中的每一步都是沉重的,600万无辜生命就此陨落,其中150万为儿童!在儿童馆,一片漆黑,只有无数的小亮星悬在夜空,凝重的空气中传来念诵每一个儿童名字的声音,声声入心,仿佛都在拷问人类的良知:人性何在? 人是动物进化而来,但进化得并不彻底,人性中还残留着兽性的基因。 人类基因中有着兽性的同类相残,特别是在特殊的背景下,如:生存竞争,利益分配,文化冲突等。 这种基因缺陷自身没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必须靠外在的力量干预。 一种干预是提高生命科学的水准,通过基因改造实现物种的优化,如同现在已经取得的转基因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另一种干预则是文化的疏导,通过文化引导,实现文化自觉,进而提高人性的高尚的方面,剔除人性中的劣根性。 科学技术是工具理性,优点是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残暴性,使人类基因彻底优化;缺点是风险极大,一旦失败,将等同自我毁灭。转基因食品的潜在风险尚不确定,何况人乎? 文化引导属于价值理性,优点是成本低,易操作,可行性强;缺点是不能根治,容易复发。 两种方案如同医疗措施中的中西医。 工具理性如西医治癌,进行化疗,目标是根除病灶, 但往往是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正常细胞,要么痊愈,要么加速了病人的死亡速度。 文化教化如同中医,八纲辨证施治,由内自外激发人的抗体,但周期长,难根除。 最好的策略就是中西医结合。基因改造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文化引导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日积月累,通过人类进化,亦可实现基因优化。只有如此方能实现人性的塑造,为人类的基因缺陷打上补丁,纳粹大屠杀的暴行才不会再次上演。 四、哭墙祈福 万世太平 哭墙,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垒筑而成,是古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于流离失所的犹太民族,这面久经沧桑的犹太国遗址无疑成为其最神圣的精神家园。在哭墙下祈祷是犹太人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祈祷时,男女分开进入广场墙前不同的区域,且男士必须戴上犹太人传统的帽子。许多徘徊不去的祈祷者,或以手抚墙面、或背诵经文、或将写着祈祷字句的纸条塞入墙壁石缝间。历经千年的风雨和朝圣者的抚触,哭墙石头也泛泛发光,如泣如诉一般。 哭墙是民族的心灵的伤痕,在这堵残垣之上谱写着犹太人千年流浪的血泪。他们曾被沦为埃及的奴隶,巴比伦之囚,被希腊人统治,被罗马人灭国而四处流亡……,斑斑血泪,世上很难再找出这么苦难的民族了。更甚的是二战期间,600万犹太人冤屈惨死,让人类永远记下纳粹的滔天罪恶,以自己民族几乎亡种灭族的惨痛代价警醒人类,历史决不能重覆辙!正是基于此,以色列在全球同情的目光中立国,犹太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 哭墙告诉我们铭记历史的痛,活在当下,开创未来,让仇恨之根开出爱之花朵。 以德报怨,方为伟大;以爱消恨,成就崇高!
发表书评
本书标签
为此书添加标签:(多个标签用空格分隔)
图书购买信息
请对此书作出评价
请您登录后为此书评分



目前还没有人对此书评分
新书快递
谁在关注这本书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