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黄伯飞,一九一四年生於广州,在北京读小学、初中。在广州读完高中後回到北京,在辅仁大学读西方语言文学系。毕业那一年,适逢七七事变,回到广州後不久即迁往香港襄办《中国晚报》。一九四一年香港沦陷,逃入内地在桂林、重庆英国新闻处工作。抗战胜利後回到香港任《国民日报》总编辑。一九四七年到美国史丹福大学研读新闻学,获大众传播学硕士学位,求学期间兼任三藩市《少年中国晨报》总编辑及建国中学校长。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八五年,三十三年间在耶鲁大学教授中国语文及撰著语文教材,编纂英粤、粤英辞典,各书均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销往世界各地。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四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创立中国语文研习所。一九六四年以迄一九八五年指导耶鲁大学研究院攻读中国文学、历史、美术史之博士候选生。文学方面著作有中文新诗集:《风沙集》、《天山集》、《微明集》、《祈向集》,中英文自作自译的诗集《抒情短诗精选》,白话古体诗:《明诚集》、《壹一集》(尚未出版),英文诗散见《纽约时报》、《纽约先锋论坛报》、《耶鲁文学杂志》、《耶鲁评论》、《文学评论》、《赫逊评论》等刊物;中文新诗散见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美国各大中文报刊。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这个“道”不知不觉地走下来两千多年了,诗是走向道的一条途径。中国的诗之传统,在顺人情、正人心方面提供了虽微而显、虽朴而华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若从文学方面来理解中国诗之为诗,除掉诗之内容、形式之外,它的精神是循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引人经过人生和磨炼之后堂堂正正走入道,走入天道的一条道。
中国古书里说“诗,之也”“诗,之也,志之所之也”。“志之所之”中“志”字,把它拆开是“士”与“心”,“士心”是古代读书人的心。古代歌谣然后有“诗”,孔子编订《诗经》时把歌谣尽量撇开,为“诗”定出个名份,于是诗是“志之所至”,读书明理的人心“心之所之”。读书明理的读书人于是读诗、作诗都有了个方向,这个方向是指向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