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孙希有,公务员,社会学博士,高级经济师。先后就读于吉林财贸学院财政金融系、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获经济学学士、管理学硕士、社会学博士等学位。曾长期供职于中央与地方银行部门,20世纪90年代开调入政府部门成为公务员。
在长期金融与政府工作实践中,未忘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致力于理论与实践诸多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曾出版有《竞争战略分析方法》、《流量经济》、《银行调控经济原理》、《怎样买卖债券》、《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评估方法》、《义气·友谊·同志关系》等近10部著作。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内容涉及金融、区域经济、宏观经济、企业管理、社会学等多样科领域。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均GDP不断增长、人民收入普遍提高、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站在理论高度、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批判地吸收西方经济社会学家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思中国经济社会实践,有的放矢地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到五个"统筹",切实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问题一直构成了中外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从中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经验与教训来看,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不仅仅只是GDP的增加,不仅仅只是物质财富的增长,也不仅仅只是企业利润的增多,而最终应当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上。
孙希有同志送来的书稿就对此有这样独特的见解。在作者看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应该有其自身的人文关怀和人文向度。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作者以西方社会思想家对幸福问题的探讨为线索,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实际,运用哲学理念,从马克思的人与社会全面发展角度,依据科学的发展观,提出了人的幸福最大化应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的判断。作者认为,发展不是GDP的简单增长,发展不是粗放型增长,发展不是给自己及后人带来痛苦……,发展应当是经济社会的深度发展,发展应当是经济、社会、政治及文化诸方面、诸领域的和谐发展,发展应当以HDI为指针的发展,一句话,发展就是要能够给自己、给他人以及给后人带来幸福的发展,发展的最高尺度就是人的幸福最大化。
毫无疑问,作者的上述思想有他独特的见解。严格地说,本书是一本社会学著述,但就我对作者的了解来看,作者的基础专业背景是金融或经济学。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最近几年挤出大量的宝贵时间,付出艰苦的努力,考取了哲学博士研究生,并顺利地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具备了从哲学社会学的视域观察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素质。我对此表示欣赏。
当然,书中的有些观点及论证还有待于进一步推敲和深化。例如,关于把经济增长的目标界定为“幸福最大化”,如何与功利主义区别开来,如何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等问题,这些都是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然而,无论如何,本书仍然是一本有一定理论价值的著作,相信会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收获。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伟光
2004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