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汤亚汀,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译审,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会员,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重点学科“音乐文化史”组成员。
译著:《非洲音乐》(1982);《20世纪音乐》(1992);《萨蒂》(2003);《韦伯恩》(2007);《钢琴演释指南》(合译,1993);《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合译,2001);《挑战音乐学》(合译,2007)。编著:《城市音乐景观》(2005);《音乐学概论》(合撰,2005);《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待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百科全书》和《基督教辞典》条目编写。
当前课题:《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史》。国际学术项目:《新格鲁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2000)修订及撰写“中国犹太音乐”条目;美国弗罗里逸中部大学犹太学跨学科项目;澳大利亚莫纳许大学《亚洲犹太社区音乐》项目;在英国《音乐人类学论坛》、美国《中国的音乐》发表论文3篇。多次参加英国、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
内容简介
本书描述犹太人在上海近百年的移民音乐文化史,重点是二战期间上海犹太人的音乐文化。但追溯到南宋末年的开封中国犹太人、以及百年前来沪的哈尔滨犹太人和上海早期的巴格达犹太人与俄罗斯犹太人,研究其音乐文化同二战期间上海犹太人音乐文化的关系,涉及其音乐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对上海音乐生活的贡献。最后考察了上海新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
本书运用了音乐人类学—文化研究的整体理论模式,尤其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1997)的三重模式——历史生成:传统的继承与变化;社会维持:涉及机构、教育、政策、媒介、表演(概念一行为一乐音三者的循环);个人创造:音乐人的作用。还运用美国音乐人类学家胡德(1964)的音乐全景观:描述上海犹太人的传统音乐(宗教仪式音乐,民间音乐),流行音乐(轻歌剧,夜总会歌舞)以及经典音乐(欧洲艺术音乐)。
本书的结论具有一种历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旨趣,试图证明:犹太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表现出其很强的生存能力,他们极善于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移民或因经济目的(发展商业),或因政治因素(种族避难),本书所叙述的中国犹太人从开封、哈尔滨、上海一路的移民过程及其音乐经历恰恰反映了该民族这种生存能力,在更高的层面上,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几段由于政治多元、民族多元而带来的文化多元的局面。在深层次上,音乐确实能够折射历史、政治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