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臧传真,教授,男,1923年11月生,河南省确山县人,汉族。194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学院。曾任兰州大学讲师、武汉大学副教授、山东大学外文系副主任兼教研室主任、《文史哲》杂志编委。1962年调入南开大学,任外文系副教授。1980年转到中文系,任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硕士生)导师、教授,现已退休。通晓俄语及英语,熟悉古代汉语及文学。长期从事“外国语言”、“外国文学”、“翻译学”及“语言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主要著作及翻译有:《苏联文学史略》(1986)、《语言学中的哲学问题》(1956)、《盲音乐家》(1956)、《高尔基文集》(合译,1983)《三幅画像》(1985)、《莫里哀传》(合译,1985)、《古希腊戏剧史》(合译,1989)、《幸福》(1995)、《上尉的女儿》(1996)、《春潮》(1998)、《父与子》(1998)、《猎人笔记》(1999)等。另外,曾发表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翻译文学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且不说气势磅礴的伟大作品的翻译,仅举佛经和圣经为例吧。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语言、文体、作品的布局、文学创作的想像力,都有极其重大的贡献;而圣经的翻译,对欧洲各民族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的形成过程,起了决定性的巨大作用。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
既然翻译文不在民族文化中举足轻重,影响至深,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西方,许多学者认为,20世纪进入了真正的“翻译时代”,他们对翻译的需求与尊重,是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