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由鲁迅先生倡导的中国新兴版画虽然只有70来年的历史,然而,她无疑已经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力群先生不仅是新兴版画艺术艰辛而坎坷历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而且是新兴版画的先驱者和代表人物之一。
193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这是一片苦难的土地,力群目睹身受,哪能无动于衷?他的木刻《采叶》表现的就是苦难的人民采树叶充饥的情景。画中那头顶箩筐不谙世事的孩子,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生计和母亲的哀愁,使人顿生怜悯之心。应该说,力群早期的木刻在技法上受梅菲尔德、麦绥莱勒等的影响较深,此外,苏联的版画对力群的木刻创作影响也很大,比如他的的《鲁迅像》、《收获》等,就带有苏联版画那种工细、装饰性等明显特点。
1940年初,力群到了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担任教员。延安时期是他思想深化、知识积累和艺术创造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许多模糊不清的问题开始清晰起来。力群认识到为作品大众服务的重要性,而要使自己的作品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民族化的发展方向又是关键。因此,他向民间的、民族的艺术学习,抛弃了以前的明暗、阴影,改用线刻这一传统的表现手段,这使到力群的木刻作品无论在表现题材或艺术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丰衣足食图》吸收民间剪纸和年画的表现手法,有着强烈的装饰趣味,是这一类型的代表性作品。
1949年以后,社会主义的和平建设时期同样需要艺术家去表现。力群的套色木刻《春夜》是宁夏一个农村公社办公室外景的写照。寒夜中,窗户透射出的灯光,梨树下停满的自行车,办公室门旁的播耧,这一切反衬出室内共商春播大计的热列讨论。这样的作品,如果作者不是置身于农村生活的漩涡之中,对农民缺乏深切的了解,那是难以想象的。此外,大量以风景、花卉为题材的抒情性作品在力群刀下出现了。如《瓜叶菊》、《黎明》等,它们唤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给人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文革”之后,力群的作品仍然以风景、花卉为主,是“文革”之前抒情风格的延续,但更注重童趣的追求。或许是经历了人生的劫难,更感到生命的可贵,一幅幅新作就如一曲曲生命的赞歌。《天山之夏》、《清泉》、《鹿园》、《林间》等均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林间》中那两只正在树干上嬉戏追逐的小松鼠,仿佛就是两个活泼伶俐的顽童,是一幅难得的赞美人生春天的作品。应该说,力群晚年的作品更注重在审美上的价值,抒情色彩极浓,读来真切感人。诗人艾青曾说力群的作品是“木版上的抒情诗”,的确是这样。
感谢力群先生及其家属对本次展览的大力支持!
衷心祝愿力群先生健康长寿,艺术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