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图书详细信息 推荐图书 | 最新书评
碑贴善本精华·三坟记·城隍庙

作者:江吟,许洪流 主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05月
内容简介
李阳冰,字少温,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生于开元九、十年(公元721~722年)间,卒干贞元初年(公元785~787年)。唐代著名书法家,以小篆名世,精整圆劲,“时人谓日笔虎”(《金壶记》)。其小篆初师李斯《峄山碑》,用笔力求出入之迹,体势变平整开阔为婉转圆通,显得婀娜多姿,实为秦篆一大变革,对后世篆法的影响极其深远,故后人将其与李斯并称“二李”。传世作品有《城隍庙碑》、《怡亭铭》、《三坟记》、《栖先茔记》、《谦卦铭》、《般若台题名》等,多为后世翻刻本。
李阳冰曾这样自我评价:“天将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如果按篆书玉箸式线条的标准来衡量,他确实直接李斯,非为自大。传为李斯所书的秦篆刻石,是玉箸式线条的极则。但正如李阳冰所说,这些文字“美则美矣,惜其未有点画,但偏傍摹刻而已”。因其难见点画用笔,所以一直没有传人。李阳冰最大的功绩是从“未有点画”的前人篆籀遗迹中摸索出一套能够书写玉箸篆的正锋用笔方式。他的墨迹作品至迟在宋代尚有流传,据曾亲见其墨迹作品的陈梄说:“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攲,故锋常在画中。”可见李阳冰完全是凭借手的调控,以毛笔锋尖来书写玉箸篆的。运用这种用笔方式,篆书笔画必然呈现出微妙的起伏变化,产生相应的节奏。如元代赵孟頫的墨迹《三门记》篆额,便较好地体现了李阳冰篆书笔法的特征。黄山谷曾论篆书用笔说:“摹篆当随其斜、肥瘦与槎牙处皆镌乃妙,若取令平正,肥瘦相似,俾令一概,则蚯蚓笔法也。”大概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元代书法理论家郑杓高度评价了李阳冰:“潜心改作,过于秦斯。”如果像近现代的某些评论者,仅仅根据千年之后的残损刻石,把李阳冰苦心孤诣的这套用笔方法,与宋代以来靠束缚笔端或卷帛而书的末流篆法相提并论,是有欠公允的。
唐代书法的高度,除了顺应历史要求极大地丰富了真、行、草诸体的楷则,还体现在对魏、晋以来取“象”(自然之象)立“意”观的继承与发展,因此“意”、“法”两胜(书法上的“意”、“法”相害始于两宋)。李阳冰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在篆书领域引进了取“象”立“意”观:“缅想圣达立卦造书之意,乃复仰观俯察六合之际焉,干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者矣。”这种于自然之“象”得书法之“意”的观念,自两宋以来,因过于单方面地强调书家“读万卷书”,已越来越难以被理解、接受,甚至动辄被冠以“江湖气”。确实,历史上出现过大量如蚊脚书、仙人书之类“巧涉丹青”的字体,但那是仅仅为“象”而“象”,未能取“象”立“意”的匠人所为。
我们既有极其绚丽丰硕的文化遗产,又有堪称绵亘丰厚的历史积淀,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书法艺术传承发展之重任,如果把诸如颜真卿和怀素关于“屋漏痕”、“夏云多奇变”的讨论联系起来,观照他们与李阳冰的书法作品,我们是否能从中获得启迪?在何种意义上,“心师造化”才能不流于清谈。
发表书评
本书标签
为此书添加标签:(多个标签用空格分隔)
图书购买信息
请对此书作出评价
请您登录后为此书评分



目前还没有人对此书评分
新书快递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