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以教师培养为主要任务,过去一直以“师范性”特色与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相区别。但近些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地区间不平衡与差异,亦逐渐影响到高校音乐教育。地区性差异及教育差异的事实使高校音乐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才质量规格的社会性与招生选拔专业标准的地方性之间的反差;另一个方面是高等教育需求的大众化与音乐教育资源的地方性之间的反差;再一个方面是学科知识的学术性(前沿性)与教育知识的实用性(地区性)之间的反差。面对社会现实和社会需求的挑战,高校音乐教育必须选择改革。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改革选择课程为突破口,课程改革的结果,直接影响教材。教材作为知识的文本载体,既是教育化的知识体系,亦是课堂讲授的知识依据,同学生培养的质量直接相关联。然而,教材绝不是单一的知识问题,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教学状况的反映,音乐教育理念的表白,其中包括认识问题、学术问题、教育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及其他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理解,以往高校的音乐教材与教学有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少问题亟须改进,比如音乐教育缺乏学科的全局观照与视野,各学科教学间联络不够、缺乏沟通,尤其存在:技术和艺术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分离,音乐与文化相分离,以及音乐中人文内涵不足等问题。
我们认为,尽管上述问题的原因复杂,但它事实上影响到了教材编撰和教学实施,必须予以一辨。
技术与音乐艺术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并非已经彻底解决。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知识领域,操作性技能占有重要的位置,纯粹的技术性训练必不可少。但对技术与艺术之关系认识上存在错位,认为艺术的基础是技术。音乐艺术中,技术不是出发点,也不是目的。音乐艺术的真正的出发点和目的是艺术,技术只是艺术的组成部分。忽视艺术这个出发点与归属,技术与艺术就会相分离,音乐教学就会艺术含量不足。
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既是认识问题,也是操作问题。理论与实践在音乐的目的上是相互联系的,将其划分只是人们的认知意图与教育策略,二者在实践中的结合既有可能,更有必要。如果按照既有习惯,教学实践不能贯通二者,将形成知识间的壁垒,理性与感性的分离——理论型课变成了知识的教条,实践型课变成了纯粹的动作与技艺,缺少结合作品的音乐分析和文化理解,不利于音乐学习。
音乐与文化是音乐学习的深层内容。音乐之存在与其文化息息相关,从音乐上理解技术,从艺术上理解音乐,从文化上理解艺术,是我们提倡的学习径路。没有了音乐的技术,很可能退化为苍白的“炫技”而失去自身的意义;偏离了艺术的音乐,如同浮游无根的浮萍,难以承受审美的重量;缺少了文化含量的音乐,易于丧失人文的内涵,音乐将会变得肤浅、难以理解或不可理喻。音乐与技艺的融合,艺术与文化的平衡应该在音乐教育中重新得到关注,应该成为音乐教材与音乐教学的一个基础。
有鉴于此,我们与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织编撰一套“21世纪高校音乐系列教材”,以此能将上述思考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我们的基本意图有二:
一、从当前教育发展不平衡性出发,使这套教材注重基础、兼具发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既充分考虑湖北省各地区音乐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力求使教材能够适应湖北省各地区高校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也充分考虑全国其他省市和地区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希望我们的经验能汇集到全国其他省市的高校音乐教学中去,并能发挥它的借鉴作用。
二、反映新的教育理念,力图有所创意。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编撰指导思想,力求做到:新颖性与系统性的结合,使教材既能反映时代、反映新知识、反映新认识,又能体现知识自身的相关性及其系统性;实用性与学术性的结合,既根据学生实际安排教学材料,又注意所选材料的知识含量;科学性、艺术性与文化多样性的结合,在确保教材内容正确前提下,增加教学内容的艺术价值与含量,并结合文化多样性来扩展音乐的广度与深度。二是处理好基础与提升的关系。首先是加强基础、留有余地,即: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保证各门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同时从实际出发,给学生学习留出充足的上升空间;其次是处理好实用性与音乐的关系,即:突出实用、抓住本质,既强调切近教学安排和学生需要,教材内容不搞花架子;同时强调教学从音乐出发,从音响出发,使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都统一到音乐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