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匡延云,植物生理学家, 第一批中国首席科学家,女,四川资中县人,1934年12生。1956年获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学士,1962年获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博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9-1982.11,美国密执安大学植物实验室,访问教授。匡廷云,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国际光合作用研究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光合作用光合膜的研究,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取得如下成果:1. 揭示捕光叶绿素蛋白在膜上横向迁移调节激发能分配的规律;2. 首次证明21kD膜蛋白是光系统I长波荧光发射的最初来源;3. 提出光系统II反应中心可能的动力学模型;4. 首次发现光系统II反应中心叶绿素蛋白的组氨酸残基及原初电子受体去镁叶绿素受到光照破坏,提出了反应中心第二条电子传递链具有光保护功能的假设。匡廷云院士是我国光合膜叶绿体膜结构与功能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光合作用研究领域内,她经过不懈的努力,形成了系统的、独创性的学术思想,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国际同行的重视,有关论文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她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中科院多项奖,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发展我国光合作用、叶绿体膜的研究中已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上亦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光合膜结构与功能、叶绿素蛋白复合体及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结构与功能方面,获得了系统的创造性成果,首次证明了光系统Ⅰ长波荧光发射的最初来源,首次证明了去镁叶绿素及组氨酸残基受到光照破环,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近十年先后获得国家级及院级奖6次,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科院生物学部院士。
内容简介
以匡廷云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973”首批启动项目“光合作用高效转能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组织国内物理、化学、生物、农学等多个一级学科的多位优秀科学家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研究队伍,进行了从光合作用的原初瓜到大田农作物群体特性的多方面的研究。《作物光能利用效率与调控》一书是本项研究的结晶。
本书在群体、个体、器官和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不同水平上,实测了当前中国一些代表性高产作物品种的光能利用效率,并指出了限制光能利用效率提高的症结和解决的途径,对相关农业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通过增强C4光合途径运转、改善C3作物光能利用效率方面提出新的观点,并进行了实践探索。在强光对光合作用的抑制机理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基因工程尝试予以改善。还关注到作物的抗逆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蒸腾效率)等方面,都是未来可持续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