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跨越鸿沟―――文化视野里的科学》一书,是《中华读书报》“科技视野”专栏的集粹。主编王洪波、马建波,精心归纳了这个“炼石场”五年来出炉的各色彩石―――
“这山那山:两种文化的对峙”是一块双色石。在这里,人文学者的文化视角和自然科学家的视角高密度地碰撞、摩擦和交融。围绕现代高科技的功与过、罪与罚,学者们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周国平说:现代技术的真正危险,在于它“剥夺了一切事物的真实存在和自身价值”;田松认为,对科技的过分依赖,使现代人“正在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而徐友渔则认为,这是“反科技论者”的杞人忧天;电脑专家康言午更觉得文人们的观点匪夷所思,因为正是科学技术使人类更加自由。这样一来一往,打乒乓球似的交锋还见于赵汀阳、刘华杰、呼延华、吴国盛、方舟子、宫敬才等人的文章中。更有意思的是,栏目请来冯骥才、陈村、张炜、方方、叶永烈、阿来等作家为高科技打分。作家们各抒己见,有的打了高度赞赏的10分,有的打了颇为悲观的4分。从中人们看到,有的时候,“人文知识分子和自然科学知识分子之科学技术观念差距竟然如此之大”,似乎是地球的两极;而有的时候,“人文知识分子视野中的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分子视野中的人文精神”,又是那样异思突起,新鲜独特,振聋发聩,在冲突中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沟通与互补。这也正是这个栏目的独到贡献――本来科学与人文就不应是楚河汉界,泾渭分明,而应达到大文化概念下的殊途同归,“天”“人”合一。
“冷史热读: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是一块火色石,论战的火药味照例挺浓。围绕“近代科学”的概念和“李约瑟问题”,席泽宗、江晓原、田松、刘兵、戈革等各路专家见仁见智、鞭辟入里的分析使人大开眼界,同时对国人“好古与攀高”的陋习提高了警惕。
“科学情种:第三只眼睛里的科学家”是一块杂色石,它介绍了十几位东西方科学家的另一面:“轮椅上的科学巨人”霍金的两次婚姻;罗素与维特根斯坦的师生之谊;“超级科学明星”费曼的独立不羁;汤川秀树的“权卫兵”经历以及爱因斯坦的“真伟人”“伪伟人”之争……从而展示了科学家们人性的一面,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感情也有缺点的常人,而不是冷冰冰的科学机器和令人生畏的科学偶像。
“绿色灰色:现代化大道上的忧思”颜色了然,它为向现代化迈进的人们敲响了环境的警钟,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提醒人们保护大自然的天然责任。
还有“前沿风景:新时代的科学图景”、“鸡蛋骨头:批评性书评”和“四两千斤:时评”,可以说是几块黑色石,因为这里多为批评性的文字。从对“古盗鸟”的揭秘到对“民间科学家”的揶揄;从对“克隆”“抄袭”之作的抨击到对“少年院士”拔苗助长的担忧;从对粗陋轶事的批评到对“克莱登”的揭露;以至于对“纯水风波”“彩票中奖预测”“圣经统计学”“特异功能”等伪科学伪科普的讨伐……无不体现了求证求真的科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坚持真理、匡正谬误的无畏科学精神。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传媒,赞美歌颂之声甚高而批评风气不足,而批评风气,正是科学求实精神的必要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书中炼就的火烫烫的石头正好可以补这处天之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