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屈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诗人,他的作品对于后世有最广泛、最深刻的影响。本书是一本研究屈原作品语法的论文集。屈原作品,汉初即有“楚辞”之名(见《史记·酷吏列传》);班固《汉书·艺文志》称为“屈原赋”,后世因又名“屈赋”。本书以“楚辞”名,书中有时也称为“屈赋”。
《汉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沈钦韩《汉书疏证》谓自《离骚》至《大招》,适二十五篇。顾实《汉书艺文志疏证》谓今《楚辞》,《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天问》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夫》三篇,凡二十五篇。沈氏包括《九辩》《招魂》《大招》,顾氏则否。当代《楚辞》注家的说法也很有分歧。陆侃如《屈原》(亚东图书馆,1923)说,只有《离骚》《九章》《天问》十一篇真正是屈原的作品。郭沫若《屈原研究》(群益出版社,1943)认为有十二篇,比陆氏多《招魂》篇。游国恩《屈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3。又中华书局本,1980)谓十三篇为最可靠,比郭氏又多《远游》一篇。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所说,与游氏较,无《招魂》而有《卜居》《渔夫》。而刘永济《屈赋通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考定十篇为真屈作,十篇者,《离骚》《九辩》《九歌》《国殇》(从《九歌》中提出)《天问》《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是也,则与前列诸家大有出入。哪一家说法最近真实,一时也难以论定。本书以无争议或争议较少之《离骚》《九章》《九歌》《天问》诸作为语法研究的对象。其原文,以四部丛刊本(即江南图书馆藏明翻宋本)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为依据。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的代表作。王逸注把屈原作品总名曰“离骚”(《九辩》以下才称为“楚辞”)。本书以《离骚》为研究的重点。《离骚文例新探》一文对《离骚》的体裁样式,对它的句法、章法的特征,作了初步的探索。因为以往有胡小石先生《离骚文例》(原载《国学丛刊》二卷四期),因名曰“新探”。
《离骚》句法的主要特征是句的倒数第三字用虚字,即刘熙载《艺概·赋概》所谓之句腰。作为句腰的虚字有“之、其、以、而、於、乎、夫、此、与”等字。这些虚字是怎样运用来构造纷繁多样的句子的?书中对“之”字句、“其”字句、“以”字句、“而”字句、“於”字句、“乎”字句都有专文论述。
《<离骚>的句法》一文,主要探索《离骚》的散文化在句法方面的表现。
《<离骚>中重言、联绵词及并列复合词》是研究《离骚》的构词法的,也属于语法研究的范围。
《释“兮”及<九歌>句法结构的分析》探索了“兮”的性质和作用。《九歌》句句有“兮”字,且用于句中,刘熙载《艺概·赋概》称之为《九歌》的句腰。闻一多认为“兮”是一切虚字的总替身。他的《九歌兮字代释略说》就逐句用虚字代释《九歌》的“兮”字。其实“兮”字仍是语气助词,性质不变,之所以能用各虚字代释,是由于“兮”字前后成分的结构关系决定的。
《<天问>的疑问词和疑问句》考察了《天问》用了哪些疑问词,构造了哪些类型的疑问句,企图揭示《天问》一口气提了那么多的问题,且并无一句答案,而读的人只觉其妙,并不感到厌烦的奥秘。
古籍中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里往往用表示相同人称的不同代词,屈原作品也是如此。《论屈赋中人称代词的用法》一文想从屈原作品中探索其中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屈原作品由于体制限制,难于见到使用句末语气词的句子,新印本增加了《<卜居>等作品中的句末语气词》作为附录。
屈原作品值得研究的方面是很多的,如古史和神话传说的研究,古天文地理的研究以及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研究等等。在语言方面,音韵、词义、语法、修辞以及楚方言的研究都是。本书只是在屈原作品的语法方面作了一点探索,由于屈原作品本身就不容易理解,以及我个人学力的限制,书中肯定存在不少问题,诚恳地希望方家予以批评指正。
本书1995年2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2006年由商务印书馆再版,增加了两篇文章。一篇是《<离骚>中重言、联绵词及并列复合词》,一篇附录——《<卜居>等作品中的句末语气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