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高巍,1958年生,世居北京。典型的地域环境熏陶,自然生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1982年大学毕业后,因工作需要,又大量阅读了介绍北京文化的书籍资料,进而由编辑而写作,逐渐转入北京史地民俗的研究。主要著作:《长城百科全书》(副主编)、《燕京八景》、《漫话北京城》,以及大量的相关文章等。现为《燕都》丛刊主编,中国民俗学会燕京民俗研究与开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内容简介
拙著《四合院——砖瓦建成的北京文化》一书自2003年夏出版以来又再加印,并于2004年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这都是广大读者对我的厚爱和支持,更是对保护古都风貌、对四合院文化的关注。
为了不辜负这种厚爱和支持,深入探讨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及其保护和利用的问题,本书的修订版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如期出版了。
在修订版中。深化了笔者对四合院重要意义的理解。即四合院不是一座生硬的死建筑,而是一座平台,人们从这里不仅能了解四合院的建筑艺术,更能透过这个平台,了解过去的生活,生活在四合院的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而这些内容也的确不是一本小书所能涵盖的。所以,在本书中,它只能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并初步表达笔者对此一点儿浅近的理解,以资广大读者从中得到借鉴,引起更深入的思考和喜爱。毕竟,理论是实践的前导,认识有多深入,实践就能走多远。我感到,目前社会上对四合院保护与拆毁的矛盾之所以这么突出。与认识上的模糊、文化研究上的滞后紧密相关。
本书的出版,希望能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一些参考。不久前,笔者从东城区的几条胡同中经过,发现很多院落都在大兴土木,修建四合院。而四合院的布局、工艺几乎都是传统的。由此使我想到一个问题,今后再建四合院毕竟与过去建时有了很大的不同,当初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该在今天再建四合院时参考、融入其中吗? 如果一味地强调传统,那么社会的进步是否就无足轻重、没什么影响了呢? 看来在四合院修建过程中存在着同一个比较迫切的现实问题:传统与现代之间缺乏一条重要的过渡桥梁。这种文化上的缺失,妨碍了我们去深入地认识传统,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
走笔至此,不禁又要重提本书在结尾时介绍的“阳光100”工程。它没有简单地停留在保护还是拆毁的争议中,而是在对四合院的本质有了一定了解后,就尝试着将其中的某些元素运用于现代住宅建筑的设计中。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创造出体现东西文化特征的创新建筑形式。这正是现在的文化研究所缺乏的。“阳光100”工程所受到的关注正好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它值得我们对其做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