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重点介绍与针灸腧穴相关的表面解剖内容,例如软组织(肌肉)的体表投影,以往解剖学著作很少关注,但与针灸腧穴定位关系密切,有时甚至是主要依据,故本书将作专门介绍;而脏器、血管、神经的体表投影一般解剖学著作均作重点介绍,但因其与针灸腧穴定位关系不密,故不作专门介绍;
2.在结构设计上,遵循一种从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再由局部回到整体,由深层回到表层的双重循环的设计理念。具体而言,在下卷分部介绍之前,首先总览人体整体的表面解剖、肌肉、骨骼,以及人体腧穴总图,然后再自上而下按5个部分介绍,在各个大的部分再分若干小部,再以腧穴为主线,将相关的解剖结构、解剖标志线、骨度折量测点与基准穴标志线、人体测量学的测点等相关内容集合成一个统一的单元结构。而在这一基本单元中,又按表面解剖、尸体解剖、直接数字X线成像系统、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解剖逐层深入,然后再将内部结构——特别是与腧穴密切相关的内部结构以体表投影的形式映射到体表。另设“典型实例示范”以培养读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灵活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能力。最后在每一篇的小结,将折分的“零件”重新组装成完整的“整体”,并提供简约、实用的“组装图”。经过这样两次双向的循环,使得读者对于本书的结构有完整而细密的了解。
3.本书重点介绍的腧穴有124个,一般介绍的腧穴有122个,这些穴位均是修汀版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和腧穴经典《黄帝明堂经》采用解剖标志定位的腧穴。腧穴定位主要依据修订版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对于某些腧穴定位,古典文献原本依据表面解剖定位,但制订同家标准时尚未正确破解古典文献的解剖术语,或者对于这些理解没能形成共识,而新近的研究已经解决者,则这些腧穴的定位采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所依据的古典文献为笔者辑校本《黄帝明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