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即将付梓之际,回首漫漫求学路、人生路,感慨万千,可以说“感激”构成了我前半生的主旋律。本科时,一个早年借住我家的知青故地重游,深有感触地说:“这里出个大学生是不可能的事”。虽然他是明知故犯,但在贫瘠的农村如果没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老师,为儿子呕心沥血的父母,情同手足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挚友鼎力相助,今天的我也许就是一个在乡间默默耕耘的农夫。在此,我谨以此书献给各位,特别是告慰亡父的在天之灵。
这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的。有幸成为丁长清教授门内弟子,是我人生的转折。丁先生学问渊博,仍然孜孜以求,而无半点骄躁之气;为人谦和,而又刚直不阿。为人为师,堪称典范。先生博大的包容力让弟子受益匪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除了先生的点拨,同门师兄妹的恳谈交流外,张岸元、曹利群等学友的指教也让我终身难忘。学友兼夫人王晓霞的共同奋斗,让生活和学业充满幸福。能够置身于南开大学这样高水平的学府是我今生的荣幸,“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伴我度过了博士生活的“一千零一夜”,让我受益终身。
在博士论文成稿以后,中国社科院吴承明先生、林刚研究员、吴太昌研究员、清华大学陈争平教授、南开大学赵津教授、南京师大慈鸿飞教授、天津师大侯建新教授在肯定原稿之时,都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社科院的张忠民研究员从论文选题开始就一直给予教诲。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武力研究员、刘兰兮研究员、复旦大学的朱荫贵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的杜询诚教授、南京大学的李玉副教授等都对本书的修改提供了建设性意见,遗憾的是由于时间仓促,加上本人功底较浅,惜不能博采众长。
我是一个有些自负的人,因此有时不免有些不切实际的臆想。蓝图中的摩天大楼,只可惜“才”“力”不足,纵有各位方家的“投智”,落成的却只是乡间民居,谈不上装修,甚至还散落着建筑垃圾,粗糙之极,当初的构想只是验证了“无知者无畏”,难免有负各位方家的教诲。
论文的最终出版得到商务印书馆林雷老师的特别关照,林老师对书名的调整,逐字逐句的审阅更是让拙文增色不少。
当然本文的文责自负,恳请读者不吝赐教,我的电子信箱是wyqtt222@yahoo.com.cn。当然也热忱希望对公司史、企业史有兴趣的读者、同行与我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