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古巴比伦的寺庙开始,在长达四千年漫长而曲折的演进历程中,银行业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变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每一天,你的身边都可能有新诞生的银行,也可能有没落甚至退出历史舞台的银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银行业的发展同样遵循着自然界的更替规律。
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已经迎来了第二十七个春天。一个蓬勃、高效的银行体系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以及社会安定的关键所在,这样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也已经使国内的银行家们紧迫地感受到了竞争的加剧,找准目标定位、加快业务创新、拓宽市场空间成为各家银行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发力点。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的银行业市场化、现代化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其间,作为国内最早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兴业银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功实现了从一家区域性银行向全国性银行的全面转变,以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经营实力跻身全球银行300强。但是,必须承认,在产品多元化、服务精细化、业务范围国际化这些衡量现代商业银行“先进”程度的标准面前,国内的银行与国外同行相比,仍显稚嫩。较为单一的业务盈利模式和有限的、同质化的竞争手段很难占得市场先机。银行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简单的货币兑换业务;货币兑换业务加上存放汇业务;传统的银行业务加上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形成所谓全面的银行业务;从银行业务延伸到非银行的金融业务;从金融业务延伸到非金融的经济业务。当前,国内的银行正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而国际领先银行已经从第四阶段迈向第五阶段。如何突破既有体制“瓶颈”和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质的飞跃,是摆在国内银行家面前的一个极其重要且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纵观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银行职能的不断转化,商业银行信用媒介的角色日益淡化,投资、信托、基金、保险、代理、咨询等广阔的中间业务领域已经成为商业银行不愿放弃的“淘金阵地”。以美国银行业为例,近二十年来,其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始终呈快速上升趋势,到2003年该项占比已达43.7%。相形之下,国内中资银行近年虽然推出了二百多种中间业务,涵盖了企业经营、金融同业、社会管理、居民生活等诸多领域,但由于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和金融资源的合理调配,真正具有代表性且产生明显效益的拳头产品并不多见,由此带来的利润增长与传统业务相比仍是微乎其微。严峻的竞争形势之下,谁能在中间业务这块广阔的天地里更快更准地找到适合自身发展定位、服务于不同类型需求群体的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也许就掌握了制胜的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