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欲悟针灸之道,要有不断探秘、永远求新的观念和相应的正确方法。所以,对于“针道”的理解和把握,不能仅从学术上去认识,还应当有对治学精神和态度的要求。国画巨匠齐白石告诫人们要努力创新,“学我者生,像我者死”。画坛大师徐悲鸿也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这些对于“针道”的研究,乃至于针灸学的继承和创新,都是可以借鉴的。
“针道”研究之兴衰浮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世道,世道旺则针灸兴。近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中,针灸事业取得显著的成就,针灸学术获得巨大的发展,已是不争的现实。这其中演变发展得最多最快的,当首推“针器”这一领域。而通过“针道”研究,虽也产生了不少关于针灸作用的新认识、新概念和新学说,但是,迄今除了针刺麻醉和针刺镇痛原理之外,尚未能形成被学术界公认的“针道”研究的重大成果。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有观念的因素,也有学术方面的原因,因为要站在前人成就的基石上,作新的学术攀登,其难度之高也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简介:
陈汉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37年生,福建闽侯人。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针灸杂志》编委会主任。曾任上海中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针灸学会理事长。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在龙华医院和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从事针灸临床和研究。1979年赴法国巴黎第5大学Necker医院肾病中心进修。倡导并建立针灸一免疫研究方向,归纳针灸调节免疫功能的特征、规律和原理,而提炼出针灸治疗免疫性疾病及其研究的若干思路和方法。从1984年起,陈汉平共指导硕'土生20名、博士生16名。发表论文305篇,其中第一作者77篇。主编专业书籍7部。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