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李强,男,汉族,1952年出生于长沙,致公党员,副教授。香港东方文化艺术中心书院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中华收藏学会常务理事。
1979年进入收藏领域,收藏类别繁杂,邮票、钱币、字画、瓷器、铜器、竹木雕刻、杂件等等均有涉猎。
主要研究:科举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史、文物历史学等等,参加多个湖南省级课题研究。
内容简介
商品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流通。只有在流通领域,商品的价值才能实现。
价值的构成: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价值的核心:有交换价值的必然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具有交换价值。
价值运作方式和范围:商品流通在市场(显性市场和隐性市场)通过以货币为中介的交换方式完成。
价值的特殊表现状况:通过劳动物的历史延续、艺术创造、文化挖掘、供求规律来实现。 我们看到这样的一组现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交换是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交换形式的承载体就是货币;货币是交换实现的一般方式。
货币是实现价值的最具体、最重要的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货币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钱币。钱币恰恰承担了这样的基本职能。
中国古代钱币及其发展状况,正是本书昭示的内容。
中国古代钱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其源远流长,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
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货币史上独树一帜。我国最早的货币是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币,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铸币,秦王朝则把钱币外形统一为“外圆内方”。各朝钱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沿革、经济交替、文化演变、工艺技术等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经济、科学研究和艺术欣赏价值。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对发展商品经济起了重要作用。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部落之间通过以物易物的形式完成劳动的交换。据考古发现,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半坡遗址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具有过货币的交换职能。到原始社会后期,贝壳成为社会中主要的货币形式。在夏代、商代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属铸币成为货币主要的形制,布币、刀币、蚁鼻钱、圜钱四大货币体系地位确立。四大货币体系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由此可见当时各地征战、渔猎、制陶、纺织与贸易往来等经济生活的地区特色与社会风貌。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吕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
古钱币收藏,可以充实生活,陶冶情操,弘扬文化,拓展友谊,丰富知识,提升美感,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本书是一本融知识性、观赏性、价值描述、市场状况、吸引投资意向于一体的收藏类图书,希望读者除从中获得历史知识以外,还可以对历史不同时期进行研究,了解不同的钱币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从而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更大的兴趣,投入更多的关注,能够一起来保护祖国的历史文化遗存,幸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