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宁敏,1973年7月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9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国际经济法专业,获硕士学位,导师为王传丽教授;2002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博士学位,师从梁慧星教授。自1999年7月至今在中国银行总行工作,主要从事汇资金交易协议文本的审查与谈判及其它法律诉讼工作;其间曾任国际掉期和衍生交易协会(“ISDA”)亚太法律委员会委员。主要学术成果:1998年以来,先后在《民商法论丛》、《银行法论丛》等刊物上发表《金融衍生交易合同法律性质研究》、《澳大利亚法律解释法》(译文)等数篇论文及译文。
内容简介
在近20年以来的人类发展历史上,金融衍生交易可能是最具争议的几件人类发明之一,赞赏者莫不视之为天使而推崇备至,鄙弃者却目为洪水猛兽避尤不及,从来就是聚讼纷纭,毁誉参半。但不论外界如何评说,金融衍生交易正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地增长与发展,改变着金融市场乃至我们的生活。如今,对金融衍生交易的研究已如火如茶地成为显学,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主要手段的金融工程学也已经成为金融领域最前沿的科学。相形之下,法学领域对此课题的研究程度与其重要性相比,极不成比例。笔者无意追赶时髦,但认为法律如果不对现实生活中最被关注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与解答,对于被研究对象与法律科学本身而言,都是有缺憾与不完整的。这成为本文写作的初衷。
金融衍生交易法制是一个大题目,涵盖的法律问题众多,本文选取了“国际互换与衍生工具交易协会”发布的标准文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此线索贯穿全文。这并非是仅三、两个专业机构在个别交易上固执使用的非典型文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过该系列文件达成的交易每年以万亿美元计,其权威性、重要性当无疑问。
本文以为,对金融衍生交易法律问题进行研究,至少可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以法律视角对金融衍生交易实务进行解读与重述,即把对金融衍生交易的描述话语从金融、实务角度转变为以法律话语进行描述,并提取、归纳出其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建立起一个研究框架作为基础;第二,从法理以及各国国内法的角度对所涉法律问题点进行研究判断,权衡其在各国国内法工的法律效力;第三,金融衍生交易实践给各国国内法建设与法学理论完善方面提出的新课题与挑战,法学理论与国内法如何应对这种影响。
本文的研究框架正是基本工沿着上述层次的深入而展开的。首先, 由于金融衍生交易乃至金融领域,与法学领域存在着比较悬殊的专业分野,其知识的复杂性、专业性、实务性,往往使法律领域的研究者不知所从,所以本文不得不花费一些必要篇幅,设三章分别从概念角度、历史角度、经济角度,对金融衍生交易领域的基本概念与情况进行介绍,为进一步的法律研究作必要准备。这也算是前文所言“以法律话语进行重达”之工作的一部分。第四章开始深入到本文的主要研究客体——ISDA标准文件层面,对1SDA组织、文件,以及文件的主要条款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分析,同时对一些无需过多展开的法律问题在该章中一并进行了研究。随后本文设专章依次对ISDA文件中涉及的重大法律问题进行详细研究,包括:第五章,从射幸性出发,对金融衍生交易协议的法律性质及合法性进行研究;由于ISDA文件中将净额结算与抵销条款分列,以及考虑到每章篇幅大体相称,本文在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分别以“金融衍生交易中的净额结算法律问题”、“金融衍生交易中的抵销法律问题”、“ISDA主协议中净额结算、抵销条款在中国法上的效力”为题对所涉问题进行阐述;第九章,对金融衍生交易中类似担保制度的“信用支持制度”进行了研究比较;第十章,对于金融衍生交易中具特殊性的合同终止与损失赔偿制度进行了研究。对每个法律问题的研究主要是考察相应金融衍生交易实务安排在各国国内法工的法律效力,同时也尽可能提升至前述第三个层次,即反映出对立法与理论研究的完善。最后两章亦是本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是从对金融衍生交易监管的角度进行研究,其中第十一章侧重于国际社会对金融衍生交易监管的有效作法与共识,第十二章则关注中国对金融衍生交易监管的相关问题。